分享更多
字体:

“候选院士”饶毅:夹着尾巴做院士缺乏自尊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8 15:04 来源: 财新网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通过博客宣布,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饶毅称,此举或能警醒热衷不正之风的人,要人夹着尾巴才能做院士其实是缺乏自尊

  【财新网】(记者 蒋昕捷)一封写于今年3月的声明,在5个月后公之于众,旋即引发学界热议。8月17日,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对外公布当天,未出现在名单上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通过博客宣布,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回复财新记者的邮件中,饶毅称,此举或能警醒热衷不正之风的人,要人夹着尾巴才能做院士其实是缺乏自尊。

  在发表于科学网的博客中,饶毅称,之所以在2011年初接受推荐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鉴于对林可胜、冯德培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推崇和尊重,尊重那些50年代以来在国内艰苦环境中坚持做好科学研究的院士,同时也感谢其学部委员(特别是冯德培、邹岗等)在80年代对自己的支持和现任院士近年在其回国工作后多方面的支持。

  “在表达了尊重和感谢后,从2011年8月17日后我将不再成为候选人。”饶毅写道。在博文最后,饶毅还附上3篇他在十几年前写的纪念已故院士林可胜、冯德培、邹岗的旧文。

  8月17日当天,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通过《光明日报》等媒体对外发布。院士候选人从最初314人的有效候选人减少为145人。饶毅未出现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的30人候选名单中。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该名单由各学部常务委员会组织现任院士对候选人进行评审和选举产生。

  2007年,曾任美国西北大学讲席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的饶毅全职回国,出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舆论曾将他的回国与上世纪50年代钱学森、郭永怀的回国相提并论,称其为新时期归国潮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在回复财新记者的邮件中,饶毅称此次声明是今年3月写的,在第一轮投票公布的当天才公布。

  在谈到为什么接受被提名推荐时,饶毅称,中国科学院传统上有很好的起源,后来也有很好的人,因此即使有些问题,后人应该参与才能从内部改善。中国科学院院士荣誉对行政权力,是一个平衡,虽然有些方面应该有所改变,该体系还会较长时间存在。

  饶毅认为,自己今后不参加,其他人还应该参加,用这种方式表态的只需一人就行。他自己表明态度可能有一定的意义:

  第一,道义支持院士中好的人、警醒其中热衷不正之风的人;

  第二,我不做院士而继续科研,可以激励青年专心学术不要过多看院士脸色;

  第三,有些院士可能因此反省而提高自尊,以后会支持正派而挺身抬头的人,因为要人夹着尾巴才能做院士其实是缺乏自尊;

  第四,我是否当选不会影响懂学术和有良心的人对我的评价,而更影响的是人们对基础生物学组某些院士素质的评价;

  第五,我在院外,可以激励院士中年纪不大就躺倒不干科研而热衷关系的人,他们可能有点压力,还得做些科研不能太落后,才能在参与群殴后心安理得。

  在邮件中,饶毅未对“不正之风”“群殴”等话语做进一步解释说明。

  饶毅的落选及其声明不再候选院士引发了学界和网络的热议。

  在公共领域,49岁的饶毅一向以犀利敢言闻名。在回国之前,他曾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撰文,对中国政府的中长期科技规划表示关心,并直言不讳地提出了自己的批评和建议。8月15日,他的一篇博文《减少中国科学界浮躁的一个必要步骤》被《人民日报》摘编,文中称在对科学工作者增加支持的情况下,应该降低职称,比如博士后起步的教职应该是助理教授,而非正教授。

  文中也表达了对国内院士评选的意见。“对于行内来说,都清楚中国生命科学这二十年的基本情况:国外做过博士、博士后,回国立即做正教授,再做一两篇《自然》《科学》《细胞》,或者几篇同领域最好杂志的论文,就可以做院士。”

  “中国科学界浮躁是自然的,不浮躁倒奇怪:因为职称高,没有‘后顾之忧’,不怕评审,就热衷通过搞关系奔经费、而不是靠学术。中国生命科学界,90%以上的教授在90%以上时间不听学术报告。有些人(国内所谓做得好的人)不听国际重要科学家的报告,而为了当选院士的投票只听国内院士的报告,给现在的学生树立不良榜样。”

  一位熟悉饶毅的科学记者在微博(http://weibo.com)中称,“饶毅放弃了美国国籍。他为人坦荡,说话做事得罪不少人,包括一些院士。饶毅的学术贡献大过很多中科院院士,他的落选是中国学术界的悲哀。”不过,生物学界也有人指出,其实所有参选的美国籍正教授都被不同程度地打压。

  生命科学专业出身的方舟子亦在微博中称,“中国很多院士的水平连美国助理教授都达不到。饶毅当过美国著名大学的讲席教授回国,今年还在英国《自然》发了一篇论文。饶毅作为通讯作者发过3篇《细胞》(生物学最好的期刊),3篇《自然》,1篇《科学》。国内哪个院士能和他比?”

  财新记者联系了几位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大多数受访者都不愿在此敏感时刻表达观点。其中一位候选人认为,中科院院士评选不是“世界科学院”评选,或许比较看重对中国科学的贡献,饶毅毕竟是2007年才回国,若是晚几年参选应更有把握。

  对于这一猜测,有知情人指出本次过初选的排名很前候选人中,一位美国籍副教授2005年回国,是基础生物组的第一名,并不比饶毅回国早多少,而且饶毅在1996年起就参与中国多项科学改革。

  亦有候选人指出,院士的头衔或许是对现阶段学术成就的一种认可,但没有选上也不必挂怀。毕竟对有理想的科学家的评判应该放到历史中,人们更看重其对人类和科学的贡献,而不是某个头衔。

  截至财新记者发稿时,中国科学院方面尚未对饶毅的不再候选院士声明作出任何表态。■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