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锦秋:紫鑫药业捅出了多少制度漏洞?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9 02:25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熊锦秋
近日,几家媒体报道了紫鑫药业大肆注册空壳公司,隐瞒关联交易,进行体内自买自卖,涉嫌业绩造假等问题,笔者为记者勇于追求事实真相的行为而感动,同时认为,市场上下需要对此举一反三,严厉清查造假行为,尽快为市场正本清源。
虽然紫鑫药业造假行为还没有被最终证实,但笔者相信这只是时间问题。从这一事件,已经隐隐约约描绘出一些中小上市公司发起人利用IPO造富一条龙图景,包括从上市公司实际业务运作,到对公司投资价值的舆论炒作,再到股票二级市场操纵,当然将来还少不了大肆抛售。
这一事件也暴露出当前市场的一些体制机制漏洞。
首先,上市公司会计外部审计体制存在问题。目前由上市公司自己聘请审计机构的做法,难以保证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的真实性,会计审计机构如果不配合上市公司造假,很有可能被解聘,上市公司会另请“高明”。紫鑫药业利用关联交易制造业绩,前几位客户业务所占比重很大,按规定,审计机构应该去追查这些客户情况,而且审计师和保荐人也有责任去追查这些客户,这些关联交易本来很容易就追查出来,问题是目前的外部审计制度扼杀了审计机构追查动力,甚至会产生帮助造假动力。
其次,是基金治理的漏洞。2010年3月3日,紫鑫药业限售股上市,很凑巧,从2010年三季度,基金们开始群起进入,到2010年底各基金持股共占流通股比例高达25.87%,由此也带动紫鑫药业股价翻了一番。或许是基金公司对上市公司业绩高增长偏听偏信,在对公司调研上没有秉持更强的责任感与更严谨的投研态度,但是,谁能肯定其中就没有“主动”捧场行为?上一回银广夏同样有基金重仓持有,怎么总有基金身影在问题股中晃悠?其实很可能就是基金治理制度漏洞在作怪,目前基民对基金管理人还缺乏强有力的约束,管理人有可能拿基民的钱当“庄托”或作人情。
其三,券商研报成为庄家操纵吹鼓手。从2010年底开始,包括长江证券、国海证券在内的多家券商连续发出十多篇关于紫鑫药业的研究报告,无一不是围绕紫鑫药业人参业务展开,诸如“人参奇货可居”“利润高速增长”等字眼屡见不鲜,且均是“买入”“推荐”评级。联想到此前券商研报所谓中国宝安、宁波联合涉矿等事件,或许,一些券商研报已经成为庄家操纵市场释放的烟幕弹。
其四,当前推进的股票发行市场化或已演变为“伪市场化”。紫鑫药业在2010年年底实行增发,杨录军作为唯一自然人显得异常醒目,紫鑫药业增发价正是以杨录军20.05元/股的报价所确定,正是杨录军的巨资认购促使了紫鑫药业得以高价发行,较早前预案中的发行底价上浮77%左右。但据媒体报道,杨录军的钱款提供者其实可能就是紫鑫药业董事长郭春生。另外兴业全球基金公司获配900万股,从这个标本可以看出,当前所谓的股票发行市场化已经被利益主体严重篡改和扭曲,是披着市场化外衣大肆圈钱的 “伪市场化”,而在“市场化”发行中,基金这个投资主体再次充当了并不光彩的角色。
从这个事件,还可以看出市场很多问题,而且,紫鑫药业很可能并非个例,这些问题可能具有一定共性。当前,中小板、创业板民营大股东有直接推高股价然后再减持收获暴利动机,很可能成为市场最大庄家。有关部门不仅要对紫鑫药业进行深查,还应举一反三,开展上市公司审计报告审计质量核查、基金投资运作核查等专项行动,要挑破会计造假、基金捧场投资或利益输送等脓包,将市场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而不应担心影响市场稳定,就事论事,对其他类似问题藏着掖着,这样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将会大爆发。
目前股市制度可谓千疮百孔,我们要从根上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尽快完善股市相关制度,包括上市公司外部审计制度、基金治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比如,可以考虑在证监会设立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由办公室及其各地分支机构负责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财报进行审计,会计师事务所对 “会计监督办公室”负责、并从该机构获取劳务报酬,改革目前上市公司自己聘用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外部审计、会计师事务所从上市公司获得报酬的做法,如此可从根本上消除审计机构帮助上市公司造假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