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邓聿文:3A级中国评级机构靠什么提升信誉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9 02:25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邓聿文

  先于标普将美债信用评级下调而声誉鹊起的大公国际,最近因给铁道部债券和中国种业3A评级以及一年之内给出了156个3A评级而陷入争议。

  现在还未看到大公对舆论对其给予中种集团3A评级质疑的回应,对铁道部债券3A的质疑,大公倒是进行了解释。大公的说法是,铁道部拥有大规模的优质资产、经营性现金流呈持续增长趋势、发展前景很好,且具有国家信用特性,故其偿债能力极强,信用不存在任何问题。至于为何铁道部的信用高过国家,大公的解释是,这两者分属两个不同的主体排序范围,他们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不具有可比性,并且,不能说国家还不上债就表示企业也还不起债。

  大公的这番理由说服不了人们。这当然与铁道部的形象不佳深入人心有关,另外,某种意义上,可能也与公众普遍存在的对评级机构的不信任有关。人们看到,在标普历史性下调美债评级引起全球金融动荡后,美国证交会最近要调查标普的行为是否有误导之处。本来,世人早就觉得美国政府的信用评级该下调,但人们对标普的这一行为并不赞赏,原因就在于三大评级机构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的表现一直差强人意,频遭诟病,以致市场怀疑,标普的举措不过是在舆论的压力下为自己受损的公信力进行补救。

  标普等大牌评级机构信誉的积累已有近百年历史,尚且不能不顾忌自己的公信力,对于中国弱小或刚崭露头角的信用评级机构而言,公信力更是其生命之所在。目前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和机构存在的问题,包括整个社会信用观念不强,信用立法滞后,监管薄弱;信用评级机构尚未建立起很强的市场公信力,其评级结果却已在不同程度上用于辅助确定债券发行及其价格的制定,与市场所期望的发挥其定价职能并不匹配;多数评级机构在评级技术、管理方式、营销手段等方面趋于一致,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等,都会制约中国评级行业的发展和评级机构影响力的扩大。

  以大公国际为例,尽管其在2010年7月发布的2010年国家信用风险报告和首批50个典型国家的信用等级评级,被后来一些国家爆发的债务危机所证实,证明了其评级的预见性,对美债评级的下调,也早于标普,但大公的这些评级并未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相反,标普一开口就引发市场巨震,这反映两者的影响力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也说明中国的信用评级机构要走向国际还任重道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本土评级机构不积累起声誉,滥用自己的评级权力,是在自毁长城。

  根据《每日经济新闻》的报道,中国目前最有影响力的评级机构——大公国际,过去一年多给出了156个3A评级,其中的一些企业资质明显不够如此高级别的信用。这些事实与数据是否证明大公国际涉嫌滥发3A评级,还有待调查,但只要有这样的苗头出现,肯定是不好的。

  信用评级机构最重要的是要独立、公正、客观与科学性,希望大公给予企业如此多3A评级不是出于自己的私利,而是评级方法偏差造成的结果。就中国幼小的评级行业和机构来说,要长成参天大树,还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苦功:

  一是加强评级方法的研究,设计科学的评级指标体系。独立和公正是建立在评级科学的基础上的,没有科学的评级方法,信用评级机构不可能树立权威。因此,评级机构应在评级实践中,不断改进评级技术和提高评级业务能力。

  二是评级机构必须力求在价值观上做到客观、中立和透明,没有这三项,其评级结果很难做到公正。而一个不公正的评级产品,其风险也将更大。因此,有必要在立法上保证评级机构的独立性,严禁政府干预评级活动。

  三是大力发展评级机构,强化评级机构的竞争。只有竞争,才会带来效率的改善,竞争也会促使评级结果更趋客观。如果信用评级由几大机构垄断,那迟早也会产生一切垄断所具有的毛病。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