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舒啸:食品永不过期的“奇迹”是如何炼成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9 09:19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新华视点”记者近期在北京、湖南追踪发现,一些商家借用印刷机械、有毒化学药剂等“道具”,“变戏法”似地涂改食品保质期,让部分食品变成了永不过期的食品。(8月18日 《经济参考报》)

  众所周知,凡食品必有保质期,干货和罐装食品保质期较长,生鲜食品保质期很短。人们购买食品,最在乎是包装上的保质期。然而,令人气愤和难以理解的是,包括许多名牌食品在内,保质期这样一项重要的技术指标,竟然可以随意涂改。

  根据新闻报道可知,目前涂改生产日期的手段十分简单,就是用一种配制的消字“药水”将原来的日期消掉,再用喷码机打上新日期。这种所谓的“药水”,主要由“香蕉水”(乙酸异戊酯)、油漆稀释剂等配制而成。这类化合物易燃、毒性大,能损伤人的皮肤、咽喉、支气管、肺部甚至神经系统。

  更为可怕的是,使用“药水”涂改保质期,在业内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从大企业到小商贩,很多人都在心照不宣地这样干。

  有了这种简单而神奇的手段,一些“永不过期”的食品就奇迹般地出现了。

  有关食品安全专家曾表示,过期食品改头换面再上市,危害很大,原本控制在安全范围内的细菌群,通过繁殖可能出现“几何级”放大。而原本不应存在的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色葡萄球菌等“健康杀手”,也会乘虚而入。在外人看来严密的食品安全屏障,就这样被不法商贩消蚀于无形,而消费者却被蒙在鼓里,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对于这样一种明显坑害消费者的行为,为什么包括一些大企业在内的不少食品生产商都在暗中进行呢?

  目前食品流通领域比较通行的“行规”,是商家对包装食品剩余1/3保质期的拒收,剩余2/3保质期的食品,被纳入促销对象。而最终过期的商品,商家往往会退还厂家,损失都由厂家承担。出于减少经营损失的考虑,这种不合理的分配体制,促使部分厂家干起了伪造食品保质期的勾当。

  这种食品保质期遭随意涂改的行为,无疑已经成为食品安全最突出的隐患之一,必须立即采取“技防”、“人防”相结合的措施予以标本兼治。

  首先,应该适当提高食品包装技术标准,让修改生产日期变得艰难和昂贵。同时,对食品打码机、涂抹药剂的生产和销售进行严格管制。

  其次,监管部门应禁止过期食品回流厂家,相关损失由超市、厂家共同承担。或研究出一种更好的处理方式,既能妥善处理过期食品,又能相应减轻食品生产商的损失。如中国农业大学罗云波教授认为,可以借鉴国外做法,扶持“第三方”企业将过期食品制成饲料、肥料,或者发酵产生甲烷,作为工业能源。

  当然,在目前对食品生产监管普遍不到位的情况下,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强化食品生产环节的监管,提高人们的安全消费意识,鼓励群众举报,让食品生产领域的不法行为无所遁形。(舒啸)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