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新起点,漠视“不可能”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0 04:44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史川轩
2011年1月,拉里·佩奇(Larry Page)曾经吸引过一次全球的注意。
当时Google公司宣布,联合创始人之一的佩奇从4月4日任公司CEO,时任CEO的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去职后留任执行董事长,谷歌维系10年之久的“三巨头”的权力格局发生质变。此前,公司的决策方式一直沿用三寡头“共治”的模式:施密特、佩奇以及另外一位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共同决策。
半年之后,这位38岁的CEO宣布,13岁的Google将以约1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老牌的摩托罗拉移动,这宗Google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并购,发生在佩奇正式任职仅仅4个多月后。无论并购的结果如何,这宗交易佐证了IT业的一个说法,Google真的就快变成佩奇“一个人的公司”了。
集权
相比较东欧移民布林,佩奇的权力欲望更强,他更倾向于由自己领导公司。
Google创立伊始,CEO一职就由佩奇出任,直到2001年,他接受忠告,聘请了职业经理人施密特出任CEO。因为众多投资人不放心将大笔金钱交给两个创意男孩,他们当时太年轻了,媒体将此比喻为两个人需要“成人监管”。
施密特曾在Sun、Novell等IT公司担任过CEO,拥有让投资者们感到安心的履历。据说,在Google于2004年8月上市前,华尔街仍对两位创始人持怀疑态度,直至与施密特会晤后才打消顾虑。
不过,“看护期”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早在一年多前,外界就盛传佩奇与施密特的关系相当紧张。
紧张可能不仅关涉权力分配,更与Google的境况相关——社交网站Facebook迅速串红,开始分食搜索的广告市场;苹果借着软硬件集成的时尚产品,创造了令IT界艳羡的业绩,更把握着移动互联网领域的重要入口;Groupon、Twitter开始成为用户的新宠,都强烈地表示无意成为Google的一部分;Google甚至不再是IT专业毕业生的首选——尽管公司的营收还在以24%速度增长,拥有超过1600亿美元的市值。
2011年初,谷歌的一纸公告,宣布平稳运转了10年的权力格局终结:出任CEO的佩奇掌握了全面负责公司日常运营的大权;施密特主要负责与合作伙伴、政府部门沟通等外部事务;布林则主要负责新产品等战略项目。
施密特说,这是在长期讨论“如何简化管理结构、加快实施决策步伐”后作出的决定,然而,官方说辞背后只有一个简单的真相:佩奇将同时负责Google的产品和技术,公司此后他一个人说了算。
此前,佩奇更多是以一位技术型的IT富豪的面目出现,人们不太习惯于他管理者的形象,何况他有自己的性格弱点。外界盛传他喜欢分析产品,一向蔑视营销和公共关系,不擅长公开演讲,不善于与华尔街分析师打交道。当佩奇回到CEO职位上,华尔街对他如何带领公司前进充满好奇,于是,在正式任职10天后他露了面,不过仅仅闪现了3分钟,说了些“对一切都倍感振奋和激动”之类无关痛痒的话,就把话筒转给CFO,转身离开。
但是,人们似乎都很清楚佩奇要做什么。出任CEO的消息一公布,分析师们就猜测他会加大谷歌在搜索和移动业务领域的投入力度,同时涉足社交网络市场,这些都很快就得到了应验,新的社交服务Google +在6月亮相,并获得不错的评价,此外,就是并购摩托罗拉移动。
一连串大事件的迅速决策与实施,初步显现出佩奇目标明确、行胜于言的领导者气质。这在并购摩托罗拉移动的案例中尤为突出,他用不着银行家们开列一堆清单,就很清楚自己要买什么。
执着
佩奇之所以能独掌Google,另外一个因素或许在于他的性格。
美国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最近披露了这样一件事。2007年,Google宣布以3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DoubleClick,但公司遭遇了一个棘手问题,它必须找到DoubleClick旗下公司Performics的方式,Performics与Google有直接利害关系,运营它有可能引发反垄断调查,高管决定从DoubleClick分拆出Performics,并将其出售给阳狮集团。
在高管层内部,只有佩奇一个人反对这一做法,他打算保留Performics实验一下,看看将会有怎样的发展,而这次冒险的代价是,谷歌可能无法通过反垄断调查,最终,稳健的高管层否决了他的建议。
稳妥的解决方式可能并不会是佩奇欣赏的风格,他希望以现有的资源,获得追求更大的成功。
有传闻称,当佩奇于一个月前与摩托罗拉移动CEO桑杰·贾(Sanjay Jha)进行接触的时候,原本讨论事项仅限于收购专利,有人猜测,是佩奇而不是急于脱手亏损业务的桑杰·贾主动提出将这一交易更进一步。如果传闻得到证实,这就意味着,佩奇希望获得硬件业务——显然他也清楚这对于Android伙伴有潜在影响。
《纽约时报》援引业内人士消息指出,拥有8000个无线专利、10000个待批准专利的InterDigital公司也准备转让,与摩托罗拉拥有约24500万个专利(其中已有专利约17000个,正在申请中的专利约为7500个)相比,其实也差不太多,而且目前市值仅有30亿美元,没有亏钱的硬件业务。如果仅仅想吃鸡蛋,不一定非得要把下蛋的母鸡买下来。
事实上,佩奇一直对于移动互联业务青睐有加。
2005年,谷歌以50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Andorid,曾被誉为公司并购历史上“最棒的一笔交易”,从完成交易到Android平台的发布不到3年的时间,Android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流行的智能手机平台。这一切的幕后推手就是佩奇,他还曾主张谷歌积极竞购美国无线频率资源,谷歌在2008年还曾宣布投资5亿美元用于建设一个全新的、全国性、基于速度更快的WiMax无线技术的无线网络。
而佩奇在移动业务策略的分寸拿捏,可以佐证其商业上的一些精明算计。2005年收购Andorid之后,Google曾一度对于进入手机市场保持低调,据说直到2008年,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才发现苗头不对,当乔布斯看到Google手机样机后,他称自己成为“受骗者”。
有意思的是,彼时施密特就是苹果公司董事,他声称Google的一些收购他完全不知情,包括谷歌地球的前身Keyhole和操作系统Android,并强调自己从没有误导过乔布斯。到了2009年,施密特不得不退出苹果董事会,当时乔布斯直言不讳地解释了原因,“随着谷歌进入苹果的核心业务,例如推出Android和Chrome系统……由于可能存在利益冲突,施密特将不得不回避我们很大一部分会议。”
假设施密特都不清楚佩奇在移动业务上的野心,那么,可以想象,对于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之后究竟会走多远,佩奇恐怕也不会向外界表露。但是,当他决定了方向,未必会太顾忌合作伙伴们的想法,要知道,此前谷歌也被认为是苹果的重要伙伴,更何况,三星或者HTC,也一样不会把Android平台作为唯一的赌注。
自信
Business Insider曾罗列了Google的16宗并购,虽然当时在“铁三角”的决策机制下,很难判断佩里在其中承担了怎样的角色,但是,至少有个细节需要注意:过去十年,谷歌最大的并购就是2007年对DoubleClick的交易,价值31亿美元,但所有并购加起来不过80多亿美元。
而佩奇接管GoogleCEO不到半年,就出价125亿美元进行收购,一下子打破了绝大多数业内人士的想象空间。
本次收购相对摩托罗拉移动之前的股价,收购溢价高达70%。要知道,佩奇是一个对于数字非常敏感的人。《Fast Company》曾记载了他一则轶事,谷歌销售主管尼克什·阿罗拉(Nikesh Arora)曾向佩奇汇报:“12天内我走遍了9座城市,慕尼黑、哥本哈根、达沃斯、苏黎世、新德里、孟买、伦敦和旧金山。”佩奇沉默了5秒钟后说:“只有8个呀!”
如何判断收购成败为时尚早,但是之前收购Android的经验,也许是激发佩奇内心自信的源泉。
佩奇在博客中如此形容Android的成功,“不仅极大地拓展了用户的选择空间,而且还改善了用户的整个移动体验。目前,全球有超过1.5亿部Android设备被激活,每天激活的设备数量高达55万部,这些设备遍及全球123个国家和地区的231家运营商的网络上。”
或许,需要很久才能知道125亿美元的报价是如何出来的。如果这宗收购案顺利成行, Google能跳出搜索,跳出电子邮件,尝试探索新的业务平台。但要知道,摩托罗拉移动业务最近4年从来没有盈利过,他的业务主要局限在北美,在智能手机业务领域也不再是第一梯队,即便是作为一项独立业务,如何扭亏为盈,确立其领导地位,也是一个待解的课题。毕竟2008年,摩托罗拉移动豪赌Android,将Android作为其全部智能手机的唯一操作系统,坦白说,它没有赌到良好的业绩,但赌到了一场不错的婚姻。
而作为一家拥有2.5万名员工的互联网巨头,Google在佩奇的领导下,一直在积极利用其广阔资源拓展新业务,相信这宗并购仅仅是他独掌大局后的起点。谷歌的项目单上,还有一些项目投入巨大或不现实曾经遭到投资者的猛烈批评,如自动驾驶汽车和投资50亿美元参与建设离岸风力发电站的计划。
事实上,早在密歇根大学念书的时候,佩奇就开始追寻一些疯狂想法,他曾设想在校园内建造一套个人快速运输系统以代替公交。“我直到现在还想着很多有关交通的问题,你不要放任梦想,而要把它当做一种习惯去培育。现在人们花大力气干的很多事情,如做饭、保洁、开车,今后只会占用很少的时间。”
他曾在母校的毕业典礼上如是说,并且向他的学弟学妹灌输这样的想法,“如果我们‘漠视不可能’,就能找到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