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时光不会倒流,历史会再重演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0 04:4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杨颖桦

   北京时间8月19日凌晨,道指跌破11000点关口。这背后,是弥漫在金融领域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在持续发酵,而各国的实体也陷入了焦灼状态:美国经济数据远逊预期、摩根士丹利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这使得市场仿佛即将重现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大戏的续集,投资者们担心美国这个最为庞大的经济体可能陷入二次衰退、全球经济增速将会放缓。

   这种从外围股市、债市等各种市场屡屡重挫的风险,也早已蔓延到了A股市场:8月5日上证指数暴跌3.79%,创年内最大跌幅;而上证指数自二季度3067点阶段性高点持续下跌以来,截至8月19日,最大累计跌幅超20%。

   事实上,自2007年的十月中旬中国股市创出历史新高后至今,上证指数早已跌回了2007年新高点位的半山腰,这意味着,A股与参与其中的各类投资者,已经走入了一个后牛市时代将近四年时间。

   与此同时,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证券投资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社保和保险资金等,已经成为A股市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无数的普通投资者们将他们资产增值与财富保障的梦想寄托于这些专业的机构投资者们,他们的每个步调,都备受关注。以上周为例,市场上有消息称社保基金在8月9日沪指创下2437点时进场抄底,资金总量在100亿元,市场随之沸腾。

   这足以证明,机构投资者是这个日益庞大的资本市场中最受关注的一个群体,他们的一举一动,举足轻重。

   然而,经历了上证指数从1000点到6000点再从6000点跌回1600点的轮回之后,作为市场最重要参与主体的机构投资者们,到底给我们的证券市场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所以,我们决定在这样的一个时机,做这样一件事情:借助复原从公募、私募、社保到保险机构的操作实录,来讨论这四年间在A股市场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种讨论,需要从稍显虚张声势的国际经济大势中跳脱出来,从煞有介事地谈论华盛顿、伦敦与巴黎的经济局势中回到本原,从将巴菲特、索罗斯、鲍尔森与伯南克的名字纠缠在一起的大鳄描述中抽身回来,对更真实、更加贴近本原的A股机构投资者入手,来观察、触摸、思考这个A股年轻却又历经沧桑的资本市场。

   我们挑选了十个时间段,包括2007年10月中旬至2008年11月的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A股惨烈断崖式下跌;再到近年来罕见力度的救市措施与震动全球的4万亿政策出台后的2008年11月至2009年7月底,这时间段中,上证指数迎来了单边上升走势;接下来,是2009年8月到2010年4月的剧烈震荡;2010年4月,国家密集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市场再度单边大幅下挫;2010年7月到2010年9月底,A股恢复性上升,其中8月中下旬至9月底走入平台整理阶段;接着,便是2010年10月到2010年11月让人耳红心跳的陡峭上升阶段;好景不长,2010年11月到2011年4月,A股再度走入V形震荡,直到2011年4月到2011年6月上旬,A股终于惨烈下跌,这期间,大批私募清盘,新的基金发行惨淡,大批创业板、中小板股票市值大幅蒸发,股价一再创新低,市场信心几近尽失。虽然2011年6月至7月上旬,市场出现了反弹,然而到了2011年7月至今,国际阴云密布,中国经济拐点论来袭,市场再度不明朗,至此,后牛市时代终于完成了接近4年的轮回。

   在这4年间,标志性行情段之多,震荡之剧烈,是中国股市上鲜见的,而且每个时间段都有其背后深刻的多方面动因存在,从经济大势,到每个机构投资者所在行业的生态变化。

   我们要做的,便是这样一种尝试,讲述四大机构在这十个标志性行情段中的完整故事,不求价值判断、不求宏大叙事,而是去描绘每个时间段,每个机构参与者的细微的变化,从股市泡沫从膨胀到破灭的过程中,折射出这些机构投资者们的种种秉性。

   而这种尝试的最终目的,则是回到一个基本的问题,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推动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他们真的做到了吗?而还原他们这四年来的投资得失,反思其收益背后的行业生态,或能为这个问题提供一个真实的注脚。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