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警惕违规票据买卖“暗度陈仓”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0 04:48 来源: 金融时报

  记者 李岚

  银行信贷投放节奏和力度的控制以及业绩冲动,无疑是违规票据业务禁而不止的原因。据知情人士透露,自河南等地农信社相关票据转贴现业务被紧急叫停后,一些银行开始转战农信社改革滞后的东北地区。

  违规票据买卖由于监控不到规模,又不计提风险,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像击鼓传花一样引发连锁反应,不仅银行资产安全受到威胁,还会导致声誉风险等一系列风险的发生。

  “现在东北一家农信社正在疯狂利用票据买卖赚取巨额利润,但事实上银监会是明令禁止的,你可以调查一下。”近日,有知情人士向记者爆内幕:该农村信用社至今仍在违规进行票据转贴现操作,帮助银行逃避监管,日获净利上千万。

  此前,针对河南、湖南等地农信社利用老的会计制度漏洞,大量操作双买断业务以逃避信贷额度监管的问题,监管部门进行了严厉查处,严禁商业银行与农村信用合作机构通过转贴现卖断并买入返售的方式来逃避信贷规模,要求银行认真实施新会计准则,准确核算票据业务。

  然而,为什么这家农信社敢于铤而走险?银行与农信社的合作又何以一拍即合呢?

  存贷比管理是怎样被绕过的

  “确实有人在做,他们找到我们行但我们不敢做,因为风险太大了。”一位银行人士向记者透露:这家农信社开出的价格是月息30%。出于自我保护的原因,这位人士没有透露该信用社的名称,并要求记者不要在报道中提及其真实身份和姓名。

  为核实此事,记者进行了多方探访,但无论中介机构还是银行或农信社,提及此话题都显得十分警觉,不愿多说。不过,记者还是辗转得到一些线索。

  8月18日,记者拨通了锦州一家农信社票据中心的电话,问是否还能做异地转贴现业务,票据中心一位工作人员称:“这要问我们领导。”随后,她给了记者一个手机号码,说只有这位姓赵的主任知道。

  很快,记者联系上了赵主任。他在电话中这样告诉记者:“现在暂时做不了——都在检查呢。”“是不是以后也不能做了?”记者问。他说:“也不是不能做,但现在做不了。”

  一位圈内朋友告诉记者,现在和这家信用社打交道要关系特别“铁”的人,不然他们对外都宣称不做了。

  据了解,由于流动性强、周转灵活、收益稳定等特点,票据贴现业务被各金融机构视为“黄金业务”。而在信贷规模紧张的背景下,票据贴现业务之所以能够成为绕过严格监管的“影子工具”,奥秘就在于与银行合作的农信社在会计处理上存在的漏洞。

  按照一般票据贴现业务的操作模式,首先由企业持票据向A银行贴现,A银行获得票据并向企业支付资金,此资金类似于向企业进行贷款,则该笔资金计入贷款科目,纳入存贷比考核;同时按照贷款提取风险资产,纳入资本充足率考核。之后,若A银行拿票据向B银行贴现,A银行将票据转出去并获得资金,这好比收回贷款;B银行拿到票据之后向A银行支付资金,由于票据最后还款人是企业,此资金类似于向企业进行贷款。所以仍要纳入存贷比和资本充足率考核,并计提风险资产。

  “如果票据是在银行之间贴现的话,肯定在监管层的监管范围之内。”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因为无论企业向哪家银行贴现,总有一家银行要以贷款形式发放,该资金将会消耗最终持票银行贷款规模,提高存贷比及降低资本充足率,从而限制放贷能力。

  “但如果银行向农信社贴现,那就不一样了。”——A银行向B农信社贴现,农信社拿到票据后本应纳入考核,但事实上,农信社并不会真的把票据买来然后向企业收钱,而是会马上将这张票据再卖给A银行,同时承诺未来回购这张票据。这样,一方面,农信社再次获得资金,由于一些农信社至今仍沿用老的会计制度,票据卖断和票据回购业务在会计处理上不作区分,因而票据被当作彻底卖掉而不占用其信贷额度;另一方面,A银行虽得到票据,但因该票据未来将由B农信社买走,按照现行会计规则,该类票据不计入贷款规模,而是被计入“买入返售”科目,因而也就不体现在A银行表内。这样,既不占有银行贷款规模,也逃脱了存贷比和资本充足率的考核。

  据了解内情的人士透露:“一般来说,有一家银行、一家农信社,或者两家银行、一家农信社就可以进行这种操作,就看大家怎么配合了,但其中肯定要有一家农信社存在。如此操作之后监管层很难发现,而且转手的机构越多越隐蔽。”

  高收益诱惑

  按照规范的会计处理方式,银行将票据卖断,就不再计入贷款规模,这为银行腾出了信贷空间。而做“票据正回购”则不能减少信贷规模,反之,“票据逆回购”也不增加信贷规模。

  但正是利用农信社老的会计制度漏洞,在信贷收紧的背景下,银行与农信社两者合作绕掉了规模。有报道称,去年全国商业银行通过票据业务隐匿的信贷规模可能超过3万亿元,为去年人民币贷款新增量的近四成。

  针对此前部分地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法人机构违规办理票据贴现及转贴现业务,存在会计核算不规范、逃避信贷规模等问题,今年6月下旬,银监会下发《关于切实加强票据业务监管的通知》,要求严禁银行与农村信用合作机构通过转贴现卖断并买入返售的方式来逃避信贷规模,责令商业银行立即对2011年的票据业务展开逐笔自查,严禁从事或参与以规避信贷规模为目的的票据买卖行为,并审查银行承兑汇票的真实性,以及摸清贴现资金流向的合规性等。

  银监会此举无疑有利于规范票据市场、引导信贷类票据资产转回表内。尽管对于前期操作不规范的票据业务是否会被要求“进表”,有分析人士认为,由于存量太多,如果都还原成真实的规模,甭管是谁都受不了,所以只能让它慢慢退出;但显然,未来商业银行寄望借助票据贴现腾挪信贷空间的做法已经难以为继。

  不过,严格的银行信贷规模控制以及业绩冲动,无疑是违规票据业务禁而不止的原因。据知情人士透露,自河南等地农信社相关票据转贴现业务被紧急叫停后,一些银行开始转战农信社改革滞后的东北地区。

  “为什么东北的这一家信用社月息能高达30%?”上述知情人说:“就因为其他农信社都停了,银行只能找它,价格就上去了——物以稀为贵嘛!它现在是批发了,全国的不少地方票据都从这一家过桥,数量相当大。据了解,一天它就能赚到巨额的利润。如果按30%的月息推算,规模可想而知。”

  记者随即查阅了中国票据网的最新数据,8月17日银行票据转贴现平均利率为:月息7.0‰,而这已经是较高水平。

  “这么高的利率,一旦拿到钱的企业无法还款,倒霉的肯定是那些来回承兑的银行。”由于监控不到规模,又不计提风险——而且,按规定票据业务是100%计提风险资产的,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像击鼓传花一样引发连锁反应,不仅银行资产安全受到威胁,还会导致声誉风险等一系列风险的发生。

  这位知情人称:“说实话,不管小银行也好、农信社也好,现在资金规模这么紧,做业务的机会不多。它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就是因为利润高。”

  据记者了解,今年以来,有些中小银行承受的压力增大。存款准备金率连续上调,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贷款损失拨备4项监管指标将从明年起执行更为严格的标准等,这些都使得这些资本规模较小的中小银行感受到了市场的“凉意”。而对于当前中小银行面临的一些困境,业内专家表示,在监管日趋严格的背景之下,中小银行的战略转型变得比以往更加迫切。除以高效服务吸引客户和积极进行业务创新,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之外,中小银行应进一步发挥机制灵活的特点,深度挖掘自身区域市场,找准自身定位,将业务精耕细作,避免与大银行拼规模、拼网点,而应当拼服务、拼产品、拼效率。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