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梯田的“陇原奇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0 07:31 来源: 中国经济网1000万亩、2000万亩、3000万亩,这不只是梯田面积的简单增加;
700万吨、800万吨、900万吨,这不只是粮食产量的单纯增长。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甘肃省坚持不懈地兴修梯田防治水土流失、科学种田促进粮食增产,在干旱贫瘠的黄土高坡上整修梯田3000多万亩,创造出粮食生产突破900万吨大关的“陇原奇迹”。甘肃省委书记陆浩由此提出,甘肃梯田建设为旱作农业区群众创造了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统一的科学选择。
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长川流域制高点,放眼望去,梯田、草坡、水保林,高低错落,满目苍翠。正在地里劳作的村民刘仰向告诉我们,过去这里就是沟壑坡地,跑水跑肥。现在梯田修好了,水不跑了、肥不跑了,产量也上来了。他家今年种了15亩玉米,虽然前一阵受了旱,但现在看长势,“亩产1000多斤问题不大。”
“特殊的省情,决定了甘肃农业命脉的关键在于水土保持。”甘肃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局长尚桢说,甘肃省现有耕地8115万亩,其中坡耕地4600多万亩,水土流失导致耕地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现象非常严重,而水平梯田可以变“三跑”为“三保”。因此,兴修梯田就成为甘肃治理水土流失、防旱减灾的一个重要的、直接的抓手。
这个“抓手”,甘肃一抓就是几十年。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甘肃旱作农业区就以人拉肩扛的方式开始兴修水平梯田,每年建成40万亩。80年代,年均建成70万亩。90年代后期,梯田建设由人工修筑为主转向人机结合、机修为主,年修梯田最高达到120万亩。1998年,甘肃庄浪县率先实现梯田化,被水利部命名为“中国梯田化模范县”。
据介绍,“十一五”时期,甘肃省新修梯田491万亩。2009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全省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截至2010年底,全省兴修梯田3105万亩,占坡耕地面积的51.87%,旱作农业区人均占有梯田1.81亩,创造了旱作农业区的“水利奇迹”。
甘肃省省长刘伟平说,以梯田建设为主的坡耕地治理是甘肃省农业科学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要进一步加强资金整合,加快梯田建设。为此,甘肃省从2008年起每年拿出几千万元资金作为给农民的补贴资金,同时整合了省财政、扶贫、水利、发改委等部门的梯田建设经费,形成了“国家补一点、地方筹一点、群众拿一点、银行贷一点”的推进办法。
坡耕地大都分布在人口居住分散、群众生活困难的边远山区,对此,甘肃省按照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要求,分类主攻。在水资源匮乏的秦安县,通过兴修高标准梯田,配套水窖、涝池等小型水利工程,逐步改变当地耕作条件。在永靖等库区,采取“近田园、中牧草、远林木”的方式,减缓了人地矛盾,也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
庄浪县水保局局长张嘉科告诉记者,县水保部门每年都要举办梯田规划培训班,并由各乡镇分片培训到村、社,使每个社都有一名懂规划的技术员。在修建中,打破村、社、户、地块界限,就宽不就窄、长不限、沿山转、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确保了梯田建设规模化、规范化和优质化。
现代化的梯田为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甘肃省水利厅厅长康国玺说,从2003年到2008年,甘肃粮食生产连续5年稳产在800万吨以上,2009年达到906万吨,2010年继续增加到958万吨,梯田建设功不可没。梯田建设为农业结构调整带来了广阔舞台。如今在甘肃旱作农业区,“马铃薯之乡”、“党参之乡”、“黄芪之乡”声名远播,“梯田+马铃薯”、“梯田+经济林果”、“梯田+草畜”等多种特色产业模式的作用日益明显。
3000万亩梯田带来的生态效益更加突出。据有关部门研究,每亩梯田每年可拦蓄径流11.64立方米、拦蓄泥沙1.46吨。同时,以梯田为主的小流域治理模式使退耕还林还草退得下、还得上。目前,甘肃省已完成退耕还林1003.3万亩,涉及退耕农户166.9万户。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