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严介和与他的“三大财团”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1 12:2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严介和,1960年生于江苏淮安。曾从教从政十年,官商领袖十年,私营老板十年,历任国有、外资、集体、民营、上市公司“掌门”,先后成就了上百家企业。他被媒体誉为全球华人第一狂人,现为《新论语》总撰稿人,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创始人、华佗论箭首席专家,中国郑和舰队资本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

  严介和更是一个传奇式的存在:先后收购、重组、整合了几十家倒闭、破产、停产的国有企业,横跨十几个产业。被评为全国“光彩之星”、中国经济十大新闻人物、首届中国企业十大杰出管理人物、中国十大工商英才、中国十大创业领袖、中华十大才智人物、首届内地十大华商领袖、亚太最具创造力华商领袖、全球华人企业杏坛领袖。他的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前十强。

  近年来,严介和在达沃斯、博鳌、亚布力等国内外一批顶级论坛,在哈佛、沃顿、剑桥、牛津、中央党校、清华、北大等一批著名学府,在中国各大城市,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作高端报告千余场次。

  

严介和与他的“三大财团”

  严介和是个会不断创造商业经典的人。

  最近看到的新闻:2011年8月1日,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建军节同日,严介和率太平洋建设、华佗论箭、郑和舰队三财团出现在贵州夏云同心工业园内,他代表三大财团签下总投资近5亿元的“贵州夏云同心工业园授牌仪式暨夏云工业园三期和白酒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出席当天的开工典礼。据悉,该项目建成后,将为平坝县扩大招商引资、加快工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时间往前推,今年2月,严介和组织百家民营企业来到美国,与美国商界开展对话与交流,“考察”美国高速铁路以及城市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现状,甚至深入美国房地产、高科技和新能源领域寻找新的商机。在此期间,严介和率领所属财团共同主办的“哈佛中国富民感恩论坛暨中国商界领袖美国行”成为本次活动的亮点:来到美国考察的企业家直接在这里与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奥巴马总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哈佛大学前校长、美国财政部前部长劳伦斯·萨默斯、2006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克雷格. C.梅洛博士、汉密尔顿公司主席亨罗·布朗等政商学界大师直接对话。

  2010年12月18日,严介和倡导主办了“中国商界领袖小平家乡感恩行暨首届中国新经济感恩论坛”,中国感恩节从此诞生;2010年4月他倡导主办了“中国首届新江南新经济论坛”,池州首次被定位为中国的新江南;2009年他倡导主办了“中国企业领袖三峡行”和“井冈山十月论坛”,引起巨大社会反响……

  严介和曾预言,未来五到十年,99%的中国中小企业将不复存在!所有民营航空都是死路一条!,严介和身家2005年胡润中国富豪榜排名第2位,被媒体称为“黑马富豪”,他经营过的太平洋建设集团曾经历了从大名鼎鼎到臭名昭著,再到峰回路转。上述的故事,正是他“东山再起”的若干片段。

  (责任编辑:马常艳)

  严介和其人

  1960年,严介和出生在大运河旁的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这个家庭祖祖辈辈都是教书匠。

  1977年恢复高考,一分钟都没有复习的严介和考上了大学。毕业后严介和回到淮安中学当老师,第二年就当上了教务处副主任。

  1983年,当时的一位领导需要一个秘书,“小说、诗歌、散文、公文样样漂亮”的严介和被推荐上去,从此进入政界,开始了多年春风得意的政界生活。

  1986年,严介和的第二个孩子出生,因为超生,严介和主动辞职,从官场“跳海”了。严介和说:“别人是下海,我只能是跳海。下海的人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跳海的人是苦海无边,回头无岸。”从1986年到1996年,10年时间,严介和先后在7个国企任职,哪个企业经营不下去了,他就去哪个企业。这个自信甚至有点狂妄的年轻企业家有一句名言曾被传播:“没有亏损的企业,唯有无能的厂长。”

  1996年,严介和人生中又开始了另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他不是“跳海”,而是认认真真地“下海”了,他组建了民营企业——江苏太平洋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前身)。至今仍让严介和津津乐道的,是太平洋掘到的第一桶金,这个著名的“赔5万不如赔8万”的事例曾被写入美国哈佛商学院的经典案例。

  严介和上述年表式的履历其实不是他创造力的全部。出身书香世家,他传承了这个家族求知好学与勤于思考的底蕴与资质,这或许是人性之根。在这根基上,滋生出思想,影响着性格,成就了自身的价值判断。他也坦言,我最感兴趣的是对未知的渴求。这种渴求,使他不断成长,丰富,成熟。有人这样形容他的文学功底,“深谙修辞,咬文嚼字,排比句一堆一堆的,有点类似于单口相声,语速极快,排山倒海。”

  除此之外,他还有意锻炼自己的身体,培养自己的胆识。对他来说要能文能武,文韬武略,不可缺一,才能成就大事。十多岁时,他练习轻功,从五层楼一跃而下,竟然毫发无伤,再大些他就能肩挑300余斤。这或许也是在今后若干年不管是沐风栉雨,还是柳暗花明,他都能够从容面对的原因吧:有所准备,有所储备。这些是他的生命哲学之根,没有阅历的人生,没有苦难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

  最穷的时候,他说,“我真的太苦了,在农村呆了好多年,妈妈编的草鞋都舍不得穿。”他从编草帽一天挣一毛钱开始,到太平洋建设掌控上百个子孙企业,这时他说,“我在阳光下挣钱,在月光下挥金如土,我这个人从来都是视金钱如粪土。”企业如同搭上了高速列车,他也从贫瘠之地走上了财富之巅。直到2006年却突兀地粲然跌落,还没等人们愕然叹息一声,他又浴火重生,用他自己的话说,“凤凰涅槃”。

  当别人以为他从商界淡出的时候,他却带着他的太平洋建设集团、华佗论箭智慧国际集团和郑和舰队资本国际集团,重新出现在众人的视野。现在,他的能量继续迸发。在民营经济前行的道路上,他就像一盏指路的明灯,其光彩不容人忽视,再次吸引世人的目光

  (责任编辑:马常艳)

  实战教育

  虽然被人戏称为“中国最大的包工头”,教书匠出身的严介和却始终对做教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2007年退出太平洋建设集团后,挺过了风暴,柳暗花更明的严介和对外的头衔已悄然变成华佗论箭首席专家。

  严介和2007年7月宣布离开太平洋建设集团,将公司的一切事务交由原来的管理团队打理。此前,一个中国民营企业的商学院已在他的心中成型。2007年年底在北京高调宣布成立“华佗论箭”,让企业家们带着问题来,带着答案走;带着问号来,带着叹号走。2009年8月25日,宣布成立“华佗企业门诊”,真正开始干起了“企业华佗”。

  从当年的高中老师到现在的“商界华佗”,看上去严介和完成了一次人生历程的回归。但因为中间经过了政、商的转换过程,在社会各个阶层里经历了政治、经济、社会的摸爬滚打,再回到教育,就比过去皮实得多,丰润得多,更有底气。在这个过程中一以贯之的,是严介和能很快地适应角色,做什么都能做得风生水起。

  他一口浓重的苏北口音,但听起来却字字珠玑。“中国商人富而不贵,中国教育贵而不富;而国际上的名牌大学既富且贵。”严介和的理想是办一所融政、商、学为一体的世界级顶尖商学院,培养一批讲企业如数家珍,做企业行云流水的中国CEO。

  在现在的很多场合,严介和都毫不客气地抨击中国商学院教育。几乎每次演讲,他都会抨击高校培养的“MBA缺乏实战性”、“博士是最无用的人”、“海归派和中国的文化理念差异太大”。他对自己的“医术”相当自信,“我不敢说企业到我这儿来,能包治百病,但是,如果我这里开不出药方,到别人那里也是无药可治。”他还放言,“国内的经济学家跟我怎么比,100个经济学家都赶不上我,他们向我提出问题,我都可以回答,我要向他们发问,他们不一定能接招”,“即使咨询业的巨头麦肯锡在我面前都是苍白的。”

  严介和确实够狂,但有足够狂的资本。翻翻他的履历:从教从政10年,官商“掌门”10年,私营老板10年,200多家企业。其中收购、重组、整合了几十家濒临倒闭、破产、停产的国有企业,并创建了中国的BT模式,开创了中国打包重组先河,踩出了中国企业实践史上多个闪着光环的“第一”。

  “我强调的实战,是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不是学历培养,而是能力培养;不是文凭获得,而是水平得到;不是职称,而是称职。我要办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先商而后学的商学院,彻底改变现在中国的商学院没有‘商’只有‘学’的局面。为什么叫商学院?究竟是先商而后学,还是先学而后商?官产学,官第一、产第二、学是第三。没有‘产’还谈什么‘学’?商学院,先商而后学,商学院主要是研究案例,没有案例拿什么分析,研究什么呢?”

  迄今为止,华佗论箭智慧课已经举办了几十届,李肇星、姚景源、龙永图、李子彬、冯并、牛根生、马云、于丹……这些站在华佗论箭讲台上的政商学明星,向社会证明着华佗论箭平台的时代价值。据介绍,华佗论箭智慧国际集团平均每月会有3—5场义诊,课程内容涉及政治、社会、人文、企业管理、用人之道、产业创新等方面。义诊不仅免费为企业诊断,还免费给前来咨询的企业家提供用餐等服务。每月都吸引了不低于3000家企业参加。

  严介和表示,目前的华佗论箭正是他实战型商学院的初步尝试。

  把教育奉为理想的严介和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融入了更多特异的思想。严介和的家庭是一个标准的“CEO家庭”,严介和从太平洋建设退出来之后,由妻子张云芹接手掌舵,女儿在美国太平洋公司当CEO,儿子也是苏州苏辰国际集团CEO。一般来说企业家的家庭不好管理,但严介和对此却显得游刃有余。个中奥秘,严介和透露说,培养孩子必须从有形的书本读书,走向无形的书本读书,从有围墙的教育走向没有围墙的教育。

  “这么多年,我做得这么辛苦这么努力,挣的就是一个名。”严介和不避讳说他“好名”,他坦言他喜欢被别人、被社会认可的感觉,“商场就是我的竞技场,我是那种想要、也一定能拿金牌的运动员。”目前全球排名前五的沃顿、哈佛、牛津等商学院都向严介和发出了联合办学的邀请,今年3月份,他接受了荷兰顶尖商学院荷兰奈耶诺德工商管理大学欧中学院的邀请,担任该学院的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严介和表示,如果中国教育不彻底改革,未来不排除与国外联合办学的可能。

  (责任编辑:马常艳)

  哈佛“掘金”案例

  下海的时候,严介和认准了一条:勤劳致富的时代已成过去,胆量致富的时代更成过去,智慧致富的时代已经到来,所以他的产业必须拥有优势。当时全国上上下下都在大建高速公路,“胆大妄为”、“异想天开”的私营企业主严介和,认准了参与高速公路建设会大有作为。于是严介和从三个小涵洞开始了自己的高速公路建设情缘。

  1996年,跑了11趟南京,严介和终于拿到了一张总额29.4万的订单,工程内容是修建3个小涵洞,工期是140天。严介和算了一下,把这三个涵洞干完要赔5万块钱,因为是经过五次转包的工程了,管理费累计上交36%,没办法不赔钱。大家都反对承包这个项目,严介和力排众议,下令队伍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最优的质量,修好这3个涵洞。“既然赔了就赔到底,赔5万不如赔8万。”一直干到大年三十把涵洞修得尽善尽美,严介和才带着队伍开着两辆手扶拖拉机,冒着严寒从南京开回淮安老家。正月初八上班,工程指挥部指挥长让总承包商江苏省交通工程总公司老总把严介和请到南京吃了一顿饭,说涵洞修得无可挑剔,以后的配套工程都让严介和他们干。等到南京的绕城公路建完,太平洋除去管理费净赚了800万元。比800万元更有价值的是口碑,从南京市传到省里,太平洋开始遍地开花,广受欢迎。

  后来,他的这个故事被写进哈佛大学商学院,成为商业教育的一个经典案例。

  凭着已经建立起来的口碑,太平洋建设随后参与了沪宁高速、京沪高速、南京新机场高速以及江阴长江大桥、南京地铁等多项国家、省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到哪里,我们都是很光荣地去。”

  今天的诚信、明天的市场、后天的利润,这条商业思维,使严介和的太平洋帝国获得了起飞的强大动力。很快,严介和开始承接千亿之多的工程定单。截至2005年,他手里已握有2700亿元定单,这个数字相当于中部地区10个城市的GDP。这个时候,距离2002年严介和注册成立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也仅仅只有3年时间。

  “中国最大包工头”

  相比“黑马富豪”、“中国第一狂人”等称号,做工程起家的严介和说他最喜欢的称呼是“包工头”。“‘包工头’让我有种很踏实的感觉,与泥土打交道让我着地,心里有底,我到哪里都介绍自己是包工头,最大的包工头。”

  说严介和是中国最大的包工头可谓实至名归。因为他从太平洋集团离开后悄悄然“包”出了“三大财团”。

  在华佗论箭平台的基础上,严介和创建了一个新兴的民营经济联合体——“郑和舰队”。2010年7月,严介和宣布联合上百家民营企业组成“郑和舰队”,并于8月初首航台湾洽谈投资,项目方向为投资桃园航空城等。当时他声称,未来5年“郑和舰队”将打造成资本规模达2万亿元的投资平台。至此,加上他重新整合后的太平洋建设,他的“三大财团”基本成形,分别从事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投资,并形成合力,开始了新的开疆拓土运动。

  经过两年的运作,目前严介和的三大平台上聚集了一大批中国民营企业的中坚力量,这些企业精英在严介和的带领下,抱团取暖,资本、资源、智慧优势互补,形成崭新的经济共同体,共同面对外部环境的挑战。两年多来,由严介和牵头、三大平台共同出击参与投资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东、华南等中国广袤地区如火如荼地进行着。2009年2月山东临沂李公河项目开工,2009年3月辽宁朝阳项目开工,2009年9月江西定南项目开工,2009年11月海南乐东抱由项目开工,2010年1月海南九所新区项目开工,2010年3月河北宁晋项目开工,2010年4月安徽池州城市建设一揽子工程启动,2010年5月辽宁新民项目开工……300多个城市,500多个园区的项目建设,不仅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参与其中的企业家来说,更是意味着实打实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

  严介和用他独具慧眼的商业智慧,清晰地看到了中国民营企业目前所面临困境,这也是他极力打造“资源、智慧、资本”三资(智)平台的目的所在。

  “资源用智慧优化,资本用智慧放大”。在严介和看来,企业无论是有资本无资源,还是有资源无资本,能解开困局的那把钥匙叫做“智慧”。他创立的三大平台就是一把金钥匙。这项宏大的事业在中国可以说是独一无二,没有先例可循。

  作为一个以帮助中国民营企业发展为宗旨的特殊民企,华佗论箭也好,郑和舰队也好,在经历了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时期之后,它正配合着太平洋建设集团,朝着一个多元化、立体化的集团化方向完善。这或许预示着,在引导中国民营企业新崛起的这项宏伟的事业上,再次出现的新的高度和思路。

  (责任编辑:马常艳)

  “虎狼结亲”成民企航母

  “郑和舰队”成立的时候,首倡者严介和曾对它有一段描述:它是当下中国乃至世界独具特色的新兴经济联合体,是企业家的舰队。它与昔日郑和下西洋所率领的船队相比,今日的郑和舰队无论从资金、资源、智慧都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今日的郑和舰队是代表着当下中国民企精英与精华,无论是经济、文化、企业管理、品牌塑造、创新能力,都代表着这个时代的最高成就,是未来中国经济最重要的新生力量,也是未来影响中国经济、文化的最重要的资本力量。

  在严介和眼中,通过资源、智慧、资本三资(智)整合,搭建聚商、育商、护商、造商、招商高端平台,资源用智慧优化,资本用智慧放大,一批核心联合企业抱团竞发、共享三资(智)、虎狼结亲、赢得共赢。

  事实上,经了解,在“郑和舰队”平台上,依托太平洋建设集团的强大品牌实力和中国BT模式鼻祖严介和的强大影响力,发挥华佗论箭的智慧,整合企业家的资源,为各地政府招商引资,推进一批批项目纷纷落地。从文章开头叙述的几大事件可以看出,太平洋建设集团牵头,华佗论箭、郑和舰队企业家纷纷参与,作为一种新的联合体,让一个个BT建设项目纷纷落地,真正急地方之所急,想发展之所想,解招商之所难。

  “未来5到10年,99%的中小企业都会死掉”正是严介和曾经让舆论侧目的言论。他的“生死预言”点醒了中国民营企业家们,让他们看到联合的重要性。他的思路是,引导企业从最初小企业的“合”,走向中企业的“合”,再到大企业的“合”,完成大企业成长痛苦又幸福的嬗变过程。他警告,面对新世纪的新挑战,中国的企业必须形成一股合力,才能应对外部市场坏境的考验。

  实际上,这一看法已经是中国民营企业家们的共识。早在2010年初,在民营经济最活跃的江浙地区,一家由27家温州行业龙头企业和重点企业联合组建企业集团经国家工商集团核准诞生。这预示着,联合起来更强大正成为一种社会共识被越来越多的企业人接受。

  但如何让企业家之间的合作摆脱简单的“1+1=2”的模式,产生“1+1>2”的效应?中国企业人应该怎样强强联手、优势互补,由竞争走向竞合呢?严介和的思考更为深刻,他提出“虎狼结亲”的合作模式。

  何谓“虎狼结亲”,用严介和的话说:“老虎代表领袖,狼群代表团队,‘领袖’与‘团队’的融合实际上是人性化与制度化的兼容。这种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资源、智慧、资本的有机嫁接和融通,能够优化结构和调整资源,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比如我们改革开放初期,那时候企业都很好做,因为那是短缺经济,单打独斗、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这在短缺经济是可以的,但是到今天就显得很苍白了。我们闽南人喜欢唱‘爱拼才会赢’,其实‘爱拼才会赢’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会拼才会赢’的时代已经到来。虎狼结亲,也是中国商人从‘爱拼’走向‘会拼’。”

  “郑和舰队”全称为中国郑和舰队资本国际集团,其成立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的实践尝试。郑和舰队集合华佗论箭平台上众多优质民营企业。严介和说,“‘郑和舰队’与太平洋建设是合作的关系,因为各地政府对太平洋的品牌是非常认可的,‘郑和舰队’做很多事情还要仰仗太平洋,不然可能拿不到项目。当然,其中的风险太平洋也得承担。”

  “我们的共赢模式阳光化、透明化,投资的领域也主要是欠发达地区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政府监管,有利于社会稳定。”严介和表示,他所倡导的“虎狼结亲”具体来讲有三种模式:一是以优秀企业和企业家为核心,在同一地区将平台企业组建合作公司,共同实施项目合作;二是以优秀项目为核心,按自愿可行原则将平台企业组建合作公司,共同实施项目合作;三是以太平洋建设集团为核心,将平台企业与其配套,共同实施项目合作。

  严介和透露说,下一步,他的工作重心将完全转移到打造这只将来能够与世界500强企业媲美的航母级企业集群“郑和舰队”的工作上来。

  “感恩”情结与发掘西部

  2010年10月,贵州独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工;2010年12月,贵州瓮安工业园区工程项目开工;2011年3月贵阳市青年路项目开工;4月贵州省黔西南安龙县垃圾填埋场开工,同期贵州兴仁城市建设开工;2011年7月,“务川自治县河滨大道建设工程开工;2011年8月,贵州夏云同心工业园三期和白酒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开工……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出台,近一两年,严介和加快了对西部地区尤其是贵州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据严介和透露,他在贵州投资的几个基础设施项目已经全面启动。未来,他在贵州的投资将不低于1000亿元人民币,起码覆盖贵州一半以上区域。

  2011年3月21日,严介和代表太平洋建设,率华佗论箭、郑和舰队来到贵州省贵阳市沿河县,在与当地政府签约项目的同时,严介和宣布,他带队的太平洋建设资源国际集团、华佗论箭智慧国际集团、郑和舰队资本国际集团三大财团西南地区总部正式落地贵阳。严介和把贵阳作为西南的核心区域,带着优质的资源、智慧、资本和技术骨干力量,全力助推整个贵州的城市建设和西南地区的经济转型。

  投资西部,严介和将自己组织起来的三大财团齐齐出动,足见他对西部建设“另眼相看”。因为这里“潜力无限”。

  底子薄、经济总量小、人均低,是目前贵州经济社会的现实状况。但严介和先生却对贵州的巨大发展潜力充满期待。他表示:“我们所看的不是贵州眼前的实力,而是贵州十年后的实力。目前中央在进行第二轮西部大开发,作为企业家,我为什么不和中央保持一致?现在我们开发的重点就是贵州和甘肃,越是落后的地区,发展潜力越大,投资越安全。”

  严介和带领民营企业家们助力西部发展,其实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改革开放成果的回报。在严介和心中,民营企业今天开拓出了前所未有的天地,离不开政策,离不开改革开放,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支持。

  (责任编辑:马常艳)

  这从最近他的几次西部行动得到印证。

  2010年12月中旬,严介和率华佗论箭、郑和舰队的近千名企业家,与众多政商学界大家齐聚广安,举办了中国商界领袖小平家乡感恩行暨首届中国新经济感恩论坛,表达了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家对邓小平老人家的感恩之情和满腔热情,那感人至深的一幕至今历历在目。

  时隔半年后的2011年6月26日,严介和先生又率领郑和舰队企业家来到小平故里,缅怀老人家的丰功伟绩,在小平铜像前敬献鲜花,并为去年种下的“感恩林”浇水,以寄托对邓小平同志无限怀念、纪念以及感恩的情怀。

  在敬献鲜花时,他表示,每年都会带郑和舰队到这里来一次,大家确实是发自内心带着对小平老人家的一种敬仰之情、感恩之意,来到这里,心灵深处的那份慰藉,只有自己最清楚,“广安这里能做的事情非常多,本着利国、利民、利家,企业家们都应该把眼光放到这里来,小平做了人民的儿子,我们就要充满信心当好人民的孙子,让中国民族星火传承,基业长青。”他说,小平老人家把中国又推向了一个新的巅峰,才有了祖国越来越美好,人民越来越幸福,社会越来越祥和。他在献花时表示,借此机会,严介和代表企业家们表下了决心:我们将用实际行动,来报答小平同志。

  去年,企业家们在广安种下“感恩林”,今天他们来浇灌“感恩林”。有了播种,有了灌溉,“感恩林”郁郁葱葱,旺盛勃发。民营企业成长也从小到大,从一个联合体走向新的联合体。言谈中,严介和感慨,“感恩林”的茁壮成长,不正是我们的民营企业蒸蒸日上,枝繁叶茂,基业长青的最好象征吗!

  仔细研究严介和的历程,以及他的个性思维和商业哲学,严介和身上不但揉和了我国改革开放第一批成长起来的老一辈企业家特征,也综合了我国第一批成长起来,经历了风雨坎坷和多灾多难的民营企业家特征。

  但有别于其他靠苦干而成功的传统企业家。严介和的企业理念、管理理念、用人理念、文化理念等都对传统进行了反叛,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他善于把自己的企业融入中国经济的大环境中,用自己的成功探索对民营企业家的成长和发展作出富有创造性的演绎。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严介和把他30年商海求索的经验财富贡献给了中国的广大民营企业家们,这种胸怀本身就是一种境界。

  对于这样一位夹缝中成长、苦难中成熟、最终风雨中成功的人物,坊间从来没间断过对他的质疑和拷问。那么,在当今社会,由严介和引发的一系列现象究竟有着怎样深刻的社会人文内涵呢?这里有两个声音值得我们去体味:《中外管理》杂志社总编辑杨霈霆这样评价严介和,20年来,他一直备受争议,又备受关注,本身就说明了问题;经济学家李肃评价严介和说:“严介和是中国民营企业的一面侠客式旗帜,如果这面旗帜倒下了,中国民营企业还要好好积累一二十年。”

  可以说,严介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阶段的代表人物。他从独树一帜到自成体系,精彩演绎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史、发展史。

  严介和的这些特征实际上能称得上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市场经济发展史、企业发展史上的一笔巨大财富。

  (责任编辑:马常艳)

  相关链接:

  严介和语录

  企业家的行为风尚:45度做事,90度做人,180度处事,360度处人。

  昔日的苦难是我们终身进步的阶梯,也是我们阶段性走向相对成功的必由之路。

  商人重利轻别离的时代已成过去,当今商人应该忠孝两全。

  异想天开、创造机遇为一流;没有机遇、寻找机遇为二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为三流。

  一流的企业家只合作不竞争,二流的企业家既合作又竞争,三流的企业家不合作只竞争;一流的企业家只管人不管事,二流的企业家既管人又管事,三流的企业家不管人只管事。

  围绕钞票转的人是“资本家”,围绕企业转的人是“实业家”,围绕社会转的人才是“企业家”。

  我们是从异想天开到无中生有,这源于既要“班门弄斧”,又从不“对牛弹琴”。

  今天的诚信,明天的市场,后天的利润。

  做人做事要严,处人处事要和;对己要严,对人要和;大事要严,小事要和。严是做人的脊梁,和是做事的锦囊;严以不变应万变,和以万变应不变;严的时候要容得下和,和的时候要容得下严,严中和,和中严,严严和和,和和严严,始终介于严与和之间。这就是“严介和”。(张小云)

  (责任编辑:马常艳)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