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十年合资四种人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2 01:28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谢潞锦

  “光环”背后,各家有本难念的经

  在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这个新兴舞台上,担任一家合资基金公司“当家人”无疑是一个耀眼又惊险的工作,他们凸显着职业经理人的价值和无奈。而在经营近十年后,细数合资基金“大佬”的沉浮,以下四种类型似乎代表着他们的职业轨迹。

  活得潇洒型

  从目前基金公司分布格局看,一些“常青树”在业内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无论从其管理的公司口碑、整体形象、资产规模等多方面,这些“当家人”总能引人关注。比如,执掌嘉实、兴业全球、富国、华宝兴业、国泰等基金公司的灵魂人物,他们都有着丰富的公司管理经验,且旗下产品在业内都有一定的代表性。

  值得注意的是,从这些基金公司的人员结构来看,越是大型基金公司,越能体现出团队的稳定性。这些公司不会因为某些“明星基金经理”的去留,而影响到整体的投研质量。在内部,这些公司的人力培养也异常丰富,并为整个基金行业提供了人才。近年来,越是有着长期业绩保证的基金公司,越是能为投资者创造不错回报,而实力雄厚的基金公司更能在“长跑”中胜出。

  功成身退型

  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国内基金行业中,能够带领旗下团队占领业内发展“制高点”,殊为不易。而那些行业“宠儿”选择急流勇退,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以上投摩根原总经理王鸿嫔为代表的合资基金公司“当家人”就成为此类职业发展的代表。

  在合资基金公司刚进入中国本土市场时,往往有着非常不错的“天时”、“地利”和“人和”。由于当时的公募基金行业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且公众形象不佳,因此,当合资基金纷纷进入投资者视野后,投资者立刻对其倾注热情。与以往本土基金有所不同的是,王鸿嫔等合资基金公司的灵魂人物强调了与投资者的互动。这种有着浓厚海外气息的营销措施令人耳目一新,得到广泛认同。

  值得一提的是,在合资基金公司最为活跃的2006年、2007年中,伴随着大牛市行情,一些合资基金公司旗下产品的业绩也令人满意,而这些“明星基金经理”也迅速家喻户晓。不过,“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当这些基金大佬们选择急流勇退后,昔日基金公司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也大不如前。

  黯然离场型

  事实上,在苦心经营数载之后,部分合资基金公司的创业“元老级”高管最终选择离开,也从一个侧面透露出行业的“宿命”。在众多黯然离场的合资基金公司大佬中,颇有部分人物一度在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力,如景顺长城、国海富兰克林的原总经理。而类似国联安、中欧等成立较早的合资基金公司在其创立之初,也给人以一定的印象。

  面对总经理黯然离场后的合资基金公司,业内总结经验时总会归结为一个同样话题,即公司内部治理对于公司长远发展有着异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外方股东处于强势地位时,中方管理层往往处于“孤军奋战”的尴尬境地,且合资基金公司的先天缺陷也完全暴露在竞争日益升级的行业之中。一些合资基金公司在惨淡经营多年之后,依然难以改变业绩与规模在行业内“垫底”的窘境。同时,一些类似“老鼠仓”的恶性事件也令一些合资基金公司走下“神坛”。

  备受煎熬型

  在目前的合资基金阵营之中,颇有一些不显山露水的公司。尽管这些基金公司的外方在海外市场上名头甚大,但一踏入中国基金市场后,可能马上能意识到“此地水深”。除了上述三大类基金公司外,其余基本可以归入此类型。

  众所周知,在一家新基金公司运营初期,股东方的资本金是率先被消耗的,至于未来发展,主要看基金公司的规模。然而,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国内基金市场上,大牌基金公司在渠道、客户、投研方面都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这些缘由历史原因而出现的“沉淀”,是那些新基金公司所难以望其项背的。即便是在惨淡经营数载之后,包括诸多“银行系”公司在内的合资基金公司也难以改变在行业中的整体形象。也正是如此,这些合资基金公司的“当家人”也处于煎熬状态,短期内似乎看不到希望。事实上,在近年来的人员流动中可以发现,即便是在“走马换将”之后,想要在行业中出头,对于这些合资基金公司“新帅”来说也是一件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