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长江流域旱涝灾害与三峡工程无关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3 08:22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三峡水利工程气候效应分析与评估》报告认为——

  长江流域旱涝灾害与三峡工程无关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组织专家日前对三峡水利工程气候效应进行了分析评估。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三峡水利工程仅对库区附近20公里范围内的气温、降水有一定的影响,三峡库区周边地区的气候条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

  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三峡水利工程气候效应分析与评估》报告称,近几年长江流域发生的大范围旱涝灾害主要是由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和大范围的地表热力异常造成的,将其与三峡水利工程相关联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气候模拟结果显示,未来20年长江流域气温仍将升高,这与西南地区气候趋势相一致;长江上游地区降水量和强降水事件可能增加,中下游地区降水量可能减少,干旱发生频率和强度将呈增大趋势。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称,气象部门将进一步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强化长江流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服务,保障三峡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和长江流域防汛抗旱。

  事实上在1992年,原国家环保局审查通过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就对三峡水库形成后的气候问题作了科学分析,基本结论是:三峡建库后,对库区及邻近区域温度、湿度、风和雾的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公里。

  (责任编辑:马常艳)

  专家介绍,就自然降雨而言,大气中的水分循环包括外循环和内循环,外循环即按地球自转规律水汽随大气环流进行输送的循环,内循环即局部区域内大气局地环流中的水分循环。

  郑国光告诉记者,从气象学的角度看,三峡工程建成增加了水分的内循环,而大区域范围的水分外循环并不会因为局部地区的地表改变而改变。外循环对降水的影响占95%,内循环对降水的影响仅占5%左右。他指出,把这种微调作用和大气环流异常引起的大范围高温热浪、极端干旱、区域暴雨洪涝联系起来,没有科学依据。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表示,罕见少雨是造成今年年初中下游地区干旱严重的根本原因。今年以来,长江流域降水较历史同期均值偏少近四成,其中中下游偏少近五成,是50多年来最少的。在三峡水库加大下泄对中下游持续补水的情况下,中下游河段来水仍偏少二至五成,中下游干流水位偏低3至5米。1到5月,三峡水库向下游补水约190多亿立方米,汉江丹江口水库补水约57亿立方米,抬高中下游干流水位1米左右。尽管如此,5月初,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仍出现历史同期最低或接近同期最低。造成今年长江流域降雨少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东部大气环流系统异常,冷空气活动势力强大,水汽输送条件不足等天气因素。

  蔡其华介绍说,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2006年四川、重庆出现罕见大旱,2007年重庆市遭遇特大暴雨,今年长江中下游大旱,均属极端天气事件。从天气成因来看,造成极端天气事件的主因是从地面到约5500米之间高空天气形势的变化。三峡大坝坝高仅185米,相对于5500米来说是一个微量,不至于对长江上游高空天气形势产生影响。部分地区大旱属降雨特枯年份发生的自然现象,与三峡水库无关。大型蓄水工程由于水面蒸发可能使得水库周边地区湿度有所增加,这对干旱而言属正面效应。

  在气温方面,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根据三峡蓄水前后的气候监测资料分析表明,三峡水库对气温的影响是:冬季增温不足0.5摄氏度,夏季降温不足0.3摄氏度。

  (责任编辑:马常艳)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