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地方政府联手银行打造“第二央行”推动经济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3 16:53 来源: 21世纪网

  核心提示:商业银行和地方政府结合,以“土地信用”方式形成新货的币发行主体。

  政府投资是如何从出口手中夺取了中国经济第一增长推动力的“大旗”的呢?更关键的是,政府投资的钱又从何而来,尤其是在货币政策从宽松转为稳健之后?

  据《南方周末》报道,以往地方政府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卖地。然而今年由于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许多地方政府上半年卖地收入仅占去年全年总量的20%。另一融资渠道就是地方融资平台,不过,其风险亦被不断提及和质疑。此外,还有一个秘密通道就是绕过央行,自己成为货币发行的主体。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认为,在中国央行为对冲外汇占款而被动发行货币的传统模式之外,商业银行和各地方政府结合,以“土地信用”的方式形成新的货币发行主体,其功能类似于“第二央行”。

  他的研究表明,2011年上半年,在央行加紧回收流动性,同时因外贸顺差大幅降低而收缩货币发行规模(危机前,中国货币动脉的供血量主要还来自贸易顺差。危机后,中国的贸易顺差从2007、2008年的约2万亿人民币下降至2010年的1.2亿人民币,今年上半年还不到3000亿人民币)时,“第二央行”正以更大规模的“土地货币”发行方式抵消央行的紧缩政策效应。

  在这一新的货币发行模式下:商业银行以信托理财产品的形式,将居民储蓄转化为信托投资,大规模投向房地产和基础建设项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信托理财产品没有被计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因此也不会体现在传统的货币规模指标M2(流通中的现金+储蓄存款+政府债券)之中。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上旬,银行理财产品总额已达7万亿元,而表外资产的运行模式和理财产品的高收益率,使得银行体系在理论上被“冻结”了20万亿元的贷款规模后,却通过这一似是而非的“中间业务”获得了超过50%的整体利润率。

  同时,天量货币以这种方式创造并泛滥。金融危机后在政府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促动下,商业银行在短短两年内以“土地货币”的方式“创造”了19.5万亿的新增货币,将银行业信贷总量占GDP的比重由2008年的121%提升至2010年的近180%(包括表外贷款)。

  此外,根据央行的公开数据,2010年底中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47.9万亿,而2006年底这个数字还只有22.5万亿!中国的金融机构在最近4年新发放的贷款余额超过了建国57年以来形成的贷款余额还绰绰有余!

  而在银行超额收益的背后,贷款的整体风险和资产质量,却被黑箱运作式的“表外业务”掩盖得严严实实。

  对此,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黄益平深感痛惜,“它至少说明,国有银行多年来在外资银行的帮助下辛苦建立起来的风险控制体系,基本上就是个摆设。”

  在以信托理财模式大规模放贷的同时,缺乏央行资金支持的银行体系开始大规模向股市“抽水”:在2010年A股市场1.02万亿元的天量融资额中,工家建交四大行加11家上市银行的融资额就超过6700亿元;而在未来一两年中,还有近4635亿元的融资计划。据财经评论人士叶檀估计,如果加上定向增发、可转债等其他融资渠道,2011年银行业再融资规模可能超过2010年。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