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空心化”拷问“中国制造”生存土壤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4 01:00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受融资、用工成本增高以及原材料价格波动大等因素影响,当前沿海中小企业面临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新一轮生存困境。《经济参考报》记者调研发现,尽管断言沿海中小企业“倒闭潮”为时过早,但受多重因素困扰,部分企业事实上已经处于“假倒闭真停摆”状态。一些面临生存危机的中小企业已经开始转离主业,而另一方面,在沿海一些地区出现了传统制造业萎缩而新兴产业还未培育,大量中小企业对炒楼炒股满怀热情,而投资实业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外迁出省、出国,出现了“产业空心化”苗头。一些专家和企业主建议,在下决心顺势淘汰一批落后产能的同时,政府要有区别地加大力度扶持一批优质企业,避免大批民营中小企业主在实业领域的信心继续弱化。针对当前情况,政府亟须出台以扶持产业链为主的相关政策,遏制“产业空心化”苗头的进一步加剧和蔓延,对泡沫经济危险要防患于未然。
企业热衷挣快钱,制造业出现“空心化”苗头
“我25年才成为一个富翁,房地产业可以一夜造就一批富翁。搞实业就像吃瘦骨头,投资房地产就像吃肥肉,因此出现了‘大企业家投资房地产,小企业主买房子囤积’的现象。”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储吉旺说,房地产的极端暴利,让许多企业家不愿意干实业,却把钱用来投资房地产。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说,当前需要警惕浙江出现的产业空心化苗头:一方面,大量浙江产业资本外溢,变成民间游资进入房地产、金融投资领域,对实业反哺不足;另一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浙江部分传统产业外迁国内中西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或者出现行业性萎缩。
该研究所最近一份报告指出,今年浙江省经济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制造业投资下降明显,但房地产投资逆势 增 长 。 前5月 , 全 省 固 定 资 产 投 资 同 比 增 长26.2%,增速为200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比去年同期提高了7.2个百分点。
1至5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5.3%,增速较一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下降7.4和2.2个百分点。与此相反,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高达44.4%,突破了过去6年的最高值,对投资增长贡献率高达46.3%。房地产开发投资占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高到30.9%,而全国平均水平为20.8%,山东和江苏分别仅为17.4%和20.1%。
卓勇良表示,在严格调控政策下,浙江省房地产投资仍高速增长的原因除了施工进度滞后以及限期开工政策约束等普遍原因外,金融机构对房地产企业“不抛弃、不放弃”的做法是一个重要因素,且这种状况实属全国罕见。1至5月,浙江省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增速为12.2%,仅比去年同期下降3.2个百分点。而全国以及沿海各省市对房地产贷款增长速度均下降20个百分点以上,江苏和广东甚至分别下降了43.5和50.6个百分点,出现了负增长。
此外,“温州的服装企业中,绝大部分都在做多元化投资。有实力的自己开发房地产,小的企业就炒楼。”浙江阔帅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政杰说,“不少温州夫妻,老公开厂一年辛辛苦苦才赚10来万,老婆买套房随便就赚上百万,这种差距不可能不刺激大家去赚快钱。”
记者在浙江乐清市采访了电子工业协会等10个行业协会的秘书长,这些代表着2000多家企业的协会负责人集中反映说,当前不少企业出现投资“三三制”现象,即实业投资占三分之一,房地产、股票证券等再各占三分之一。“表现出来就是工厂开工率不足,企业家嚷嚷说没有钱,但其实不少钱都投在房地产和炒股上面了。”乐清市电子工业协会秘书长王珠林说。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了解到,沿海地区一批“先富起来”的人,已经不太愿意通过做实业获得财产增值,不仅浙江温州人,各地都有资产泡沫化都日趋严重。
地处慈溪市的宁波华星轮胎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金德说:“融资难、用工贵、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等一系列压力的凸显,现在的形势让很多老板都害怕了,不敢投资实业。我的企业原来有800多个员工,现在已经裁减到400多个了。”
温州烟具行业协会会长黄发静说,一度占据全国产量90%以上的金属打火机行业,现在面临全行业萎缩。温州2008年以前有打火机企业500家以上,如今剩下不足百家左右,且专心经营的老板也仅剩三分之一,“他们已经把重心转移到其他行业,比如房地产、矿产以及第三产业。”
产业“空心化”蔓延恐成泡沫经济前兆
“头两年在房地产市场,最近则在资本市场,在一夜暴富的刺激下,温州越来越多以实业为本的民营企业家们都放弃主业杀进去了,不但炒高了房价,也使得更多企业跟风投资,泡沫经济风险由此而生。”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表示,产业“空心化”苗头的出现和蔓延,会导致更多的资本从实业经济领域撤走,刺激资产快速“泡沫化”。
还有专家认为,早期主要通过制造业完成原始积累的浙江民企,当遭遇实业发展“瓶颈”时,很容易和各种市场化的“炒作”捆绑在一起。除了名声在外的“温州炒房团”,近年来浙江各地还冒出了“慈溪文物团”、“丽水水电团”、“浙江商标团”、“永康造房团”等多种“不务实业”的“游资炒作团体”。浙江省商务厅综合处对1700多家外贸企业的最新追访显示,约两成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在利润总额中占比不到20%,呈现“企业主营业务边缘化”现象。
今年上半年,在温州、台州相继出现江南皮革、三旗集团、珠光集团、天石电子等制造业企业倒闭的情况。
温州市中小企业投资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说,温州目前有大约36万家中小企业,其中20%的企业处于半停工或停工状态。记者在浙江康尔乐电子有限公司的车间里看到,这家年销售额约为1000万元的小企业仅开启六成负荷运转。“按现在的趋势发展,明年春节过后可能会有40%的沿海中小企业停工或半停工。”周德文说。
一些专家还认为,产业空心化、企业热衷挣快钱,还将催生民间高利贷的大规模发展,同时,高利贷的发展反过来又加速了产业的空心化,时间长一点,民间资本泛滥成灾,到处去把只要能炒的物品价格都炒起来,将加速通货膨胀。
但也有当地政府官员认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多元化、产业转移都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温州市金融办主任张震宇就表示,在像温州这样的经济发达地方,实体经济就是要转移掉一点,再把高端的引进来,如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
卓勇良表示,在产业结构发展过程中,如果脱离现实的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忽视甚至放弃原有的产业,很有可能发生新旧产业“青黄不接”现象。浙江
经济已经处在产业结构加速转换期,尤其要重视新旧产业的衔接,既要下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要努力提升传统产业,否则就会出现经济短板。
四类中小企业生存压力大
记者发现,从企业规模来看,目前企业“生存危机”最为突出的是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下,员工2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而多数融资和创新能力较强的中型企业经营状况良好。
不过,根据《经济参考报》记者在沿海三省了解的情况,不少企业主认为当前正面临“史上最困难生存期”。按企业类型划分,四类企业在当前生存压力最大:
一是“原材料依赖型企业”,指原材料占产品成本比例较高的企业。记者调查发现,五金、棉纺、家具等行业的受困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这一问题。位于“中国低压电器之都”浙江乐清柳市的天银合金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立文说,今年以来推掉了30%的订单,这在开厂20多年来从来没有过,“4月份时银价暴涨到一 万 多 元 一 吨 , 厂 子 差 点 倒 掉 , 现 在 利 润 也 只 剩5%。”由于资金紧张,天银合金库存的原材料纯银从2吨降至200公斤,常常是今天用完明天再买。
二是“传统低利润制造企业”。企业普遍反映生存之难,在于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纷纷涨价,使原本就微薄的利润趋零。作为浙江省第一大传统产业的纺织企业正普遍面临这个问题。目前浙江纺织行业普遍利润仍在5%左右,加上贷款难,迫使部分企业从民间融资。以温州当前最低的月息三分计算,一年的利率仍达到36%,是纺织业生产利润的7倍以上。在制造业上获取的利润填不满高利贷的“坑”,最终将逼迫企业走上绝路。
三是“需求萎缩、产能过剩企业”。记者在温州了解到,当地打火机行业最高峰时有4000多家,2008年金融危机前夕也有超过500家,而如今只剩约110家,仍安于打火机生产的企业又仅占其中的三分之一。“更多的老板只是把企业作为一个融资平台,才让它活着。”温州烟具行业协会会长黄发静说。
而一些传统行业盲目转投的新兴行业也面临产能过剩危机。据统计,杭州市从事LED产品研发和生产的企业数从2000年的16家快速增长到2010年9月的179家,多了十余倍,但需求并未同步高速增长,产业过剩苗头开始显现。
第四类是“环保不合格企业”和“产能落后企业”。今年5月份浙江德清市发生血铅事件后,浙江省环保厅派出10个检查组对全省登记在册的所有273家蓄电池企业进行了地毯式排查,其中213家企业被勒令停产整治。一些蓄电池企业受此影响,完不成产品订单,遭遇违约赔偿后面临经营困境。工信部7月公布的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共包含2200多家企业,其中涉及的水泥、造纸行业中,面临被淘汰的企业数超过一千家,多数都是中小企业。
另据了解,在珠三角地区,不少企业由于“接单无利润”基本处于“简单再生产”状态。在深圳布吉,一家专做外贸贴牌的企业王姓负责人说,以往一年最多能加工几十万件服装,今年上半年的产量还不到5000件,“现在是订单接多了不行,完全不接也不行。设备一旦停下来再重新启动,可能就不能用了。”
浙江省人大财经委相关负责人分析说,今年1至5月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33.7%,但利润主要集中在大企业大集团。广东省中小企业局局长张文献说,广东省中小企业1至5月完成的增加值保持了两位数增长,而且增加值比全省的平均水平超出11%,“这说明关停的大多是小企业、微小企业,它们对总体产值影响并不大。”
专家建议:调整产业政策,优化中国制造“生存土壤”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了解到,一批政府官员和专家、企业家普遍认为,浙江“产业空心化”苗头并非今年才出现,但当前制造业面临的困境可能加剧这一趋势。而避免“产业空心化”的根本之道在于优化制造业生存土壤,强化制造业发展能力。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史晋川认为,解决产业“空心化”问题,首先要从根本上解决浙江中小企业生存困境,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势在必行。温州精益集团董事长陈冬青认为,国家本轮宏观调控总的方向是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但关键还是看各地的落实。现在各省之间、省内各地之间本来也有竞争,所以可能不遗余力帮助自己的区域经济,总的加起来可能形成对中央调控形成阻力。“所以地方政府要有保有压,成不了气候的东西,地方不能一味偏袒。”
企业家们呼吁,在落实中央扶持中小企业的整体计划中,地方政府不能往往只盯着个体企业,或仅仅依靠抓几个大项目,期望用大项目来产生辐射作用,带动周边。需要因地制宜地研究一个地方的产业链特色,从扶持产业链升级的角度,使每一个产业链上的环节都获得普惠式支持。使区域竞争成为良性的产业集群的竞争,而不仅仅是企业间的竞争。
浙江南艺礼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倪孟宣说,扶持产业链升级,具体来说就是政府应当鼓励品牌企业向当地产业链采购,可以在税收反馈方面给予支持;对于将融资切实用于企业升级、产业升级、引进高新科技改造产业链的企业,政府也要给予税收、用地方面的优惠政策,等等。
企业家们还建议,至少应以省为单位,梳理重点产业、支柱产业所在区域,要细化管理、区别对待,如何进一步促进转型升级,并进行考核。只有将产业链整体做大做强,每一个企业都有强烈的依附感和归宿感,“产业空心化”苗头将得到有效遏制。
此外,相关人士还建议,为促使产业转型升级,在产业政策上必须国内各地区一视同仁而不能再坚持“梯度发展”战略。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郑宇民说,长期的“梯度性”,使落后产能没有紧迫感,各地重复“克隆”落后产能、低成本战略,走的不是一条“见贤思齐”的产业升级创新型道路,使原本应该“告别”的模式、产能生生不息,到一定时候,必然会出现一个倒闭潮、企业“集体自杀”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