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说说由“寒”变“贵”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5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本报评论员高初建

  前不久,一位自称是中学老师的网友linyang222在天涯论坛上发帖称,近两年学校里的中高考状元,基本家里条件都很好。上个月中考结束,学校有5个孩子上了重点线。他们都来自开跑车、住别墅的家庭。由此,linyang222直言,“寒门学子输在了教育起跑线上。”

  linyang222的帖子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时间,“寒门”能否出“贵子”的话题让许多人思考。

  户籍在农村的学生如今能考上名牌大学的人确实越来越少了。新华网上有一项统计显示,近两年来,中国城乡大学生的比例不断扩大,农村大学生占比不到20%。而在上世纪80年代,高校中农村生源占30%以上。与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相比较,20%或30%的数字的确偏低。很多人都听说过“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但如果农村的孩子上不了大学,或是根本没机会上一些好大学,他们的命运将会怎样,相信是不难判断的。因此,“寒门”能否出“贵子”这一设问,更多地反映出人们对机会不平等现状的焦躁与气愤。

  在国人之中,甘心逆来顺受、屈从命运的人虽然不能说没有,但也不多,而且多是无奈的选择。对更多的人来说,尤其是对青年人来说,通过寒窗苦读鱼跃龙门,努力改变个人命运,然后借个人的成功改变家族的命运,是多少代人持续的梦想。然而,如果想让“寒门”中多出“贵子”,取决于客观、主观两方面的条件和努力。从客观方面说,需要有公平的、不问出身、不许“拼爹”的考试选拔制度,让所有学习出色的“寒门”子弟获得机会。对那些真正努力的孩子,有关学校在有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在录取标准上适当照顾。而在获得考试选拔机会之前,要有让更多人接受教育的机会。也就是说,需要兴建更多更好的乡村学校,需要培养更多更出色的乡村教师。可惜,现在“寒门”出“贵子”的客观条件差得太多。农村中“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标语倒是随处可见,农村的教育基础设施仍然惨不忍睹。至于乡村教师,他们的付出与他们的待遇不成比例,他们自身的命运令人唏嘘,在乡下那些愚夫蠢妇眼中,他们几乎成了“读书无用”的注脚。

  就主观方面而言,农村许多家庭都愿意让孩子读书,希望后辈人更有出息,为此付出的艰辛,以及各种感人的故事,不必多说。我想说的是,“寒门”子弟奋斗的目标是什么,与其奋斗的结果之间是有关系的。比如,今年中国农大新生中来自农村的生源较少,原因之一是有许多农村学生不想报考那些涉农专业。据农大老师说,农大对农村考生历来有照顾,但孩子不想来,学校也不能勉强。这是否意味着有些人失去了上学的机会呢?

  梁启超曾主张改良科举制度,认为如果不看实务本领,仅考试书本知识,“专采虚望”,则很难选拔出有用的人才,“乃至寒门贵族,划若鸿沟。”他的意思,还是鼓励“寒门”子弟多学一些强国富民的真本事,以此谋求晋身之道,最终为自己,为家族,为国家多做事情。因此在我看来,由“寒”变“贵”不重要,重要的是树立远大理想,掌握真才实学。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