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锦秋:警惕中小股票的最后疯狂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5 02:03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熊锦秋
上半年中小板和创业板经历了一轮摧枯拉朽式的下跌。到了下半年,尽管国际经济形势险象环生,国内经济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在此大环境下,沪深两市主板逐级往下找台阶,然而,中小板和创业板、尤其是创业板却不顾严峻大势,演绎独立的持续反弹行情,其中风险值得警惕。
8月23日、24日,深市交易金额“名正言顺”超过沪市,这是A股市场过度投机史上值得记载的一笔,但却不是光彩的一笔。以大盘股为主的沪市,股票流动性越来越枯竭,深市中小板、创业板则黑马频出,不少股票持续暴涨。从总体看,中小板、创业板走势远强于上证指数,放任自流的中小盘股投机,虽然可能会在今后一段时间甚至较长时间继续疯狂,但也有可能是最后的疯狂。
有专家认为,目前银行股5~6倍市盈率的“白菜价”,是市场的选择和判断,并非估值与业绩背离。确实,银行业隐患不少,市场当然不应按其表面业绩来估值。除了银行业,在A股市场还有一大批其他行业10倍左右市盈率的股票,笔者不相信这些股票的投资价值会不如那些数十倍市盈率的中小板、创业板股票。
有人说市场认可中小板、创业板高市盈率,是因为中小板、创业板公司未来高成长。笔者相信有部分中小板、创业板公司的确高成长,但更多公司的高成长可能只是表面现象。看看类似紫鑫药业的运作,就可以给我们勾勒出中小板、创业板一些公司创富和财富搜刮流程。先是包装上市,然后是二级市场宣传造势,公募基金进场拉抬股价,再向公募基金等战略投资者高价定向增发;接着铺实业摊子,不管所铺摊子是否有利润,可以通过会计造假炮制虚假利润,在公众面前展示高成长风采,然后可以继续拉抬股价、再融资这个循环。老百姓的钱源源不断注入公司,这些钱有一部分用于滥铺摊子、有些则由公司控制人大肆挥霍。
当前基金治理制度不完善,成就了上述循环。基民放心地把钱交到基金公司手里,基金则不顾上市公司内在价值,扎堆投资“两板”、尤其是创业板,某种程度其实可能形成利益输送。决定投机品价格的主要因素是供求关系,基金扎堆投资“两板”大幅增加股票需求,而高估值的最大受益人则是上市公司发起人等。去年11月,有消息称证监会曾对基金下达窗口指导,限制投资创业板,以抑制弱势中创业板泡沫泛滥。确实,创业板流通市值过小,即使截至今年8月24日,流通市值也仅为2845亿元(中小板为17736亿元)。对资金体量达数万亿元的基金而言,如果扎堆投资“两板”,势必扭曲市场价格,产生操纵或利益输送风险,对此限制确有必要。但局势发展到目前,基金弃主板炒“两板”趋势再次出现,而这种趋势并没有被阻止迹象。
截至8月3日,已有59家创业板公司发布半年报,与一季度末相比,44家公司被基金增持,其中有些个股被大量增持,基金群体持股甚至合计达某些公司流通份额的30%,比如龙源技术,由此极易产生操纵风险,或许通过操纵可以对冲价值投资失误所带来的风险。另外,在公募基金等投资管理人管理下,有的社保基金组合也积极参与创业板投资。
2006年、2007年,基金滚雪球式发展带动A股市场上涨,形成滚雪球赚钱效应。现在沪深两市主板规模太大,基金要控制整个市场已经无能为力,或许他们试图通过自我缩容,争取在中小板块这个领域重新营造类似2007年的滚雪球赚钱效应,以重现辉煌。但是,对于屡遭套牢的基民,他们逐渐意识到了有关风险,有些基民一旦解套就赎回。今年二季度,基金行业共遭遇508.73亿份净赎回,全行业总份额降至2.24万亿份;现在有的基金管理人甚至担心基金净值上涨,导致基民赎回走人。基金管理人所能操控的弹药逐渐萎缩,对基金扎堆的股票而言,一旦没有后续资金的持续推动,随时可能掉头往下。
一方面,股票越发越多,且只进不出;另一方面,由于担心股市不健康,进场资金裹足不前。这样的情况下,股市估值中枢下移就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目前,中小板、创业板想奋力摆脱这个趋势,但由于其中不少公司先天不足、后天虚假包装严重,难逃价值回归这个结局;即使暂时掀起巨浪,也只是昙花一现的泡沫,市场对其中风险理应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