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观察]人民币国际化路径渐明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5 05:39 来源: 时代周报陈无诤
备受关注的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日见清晰。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日前在香港表示,香港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具有天然优势,中央政府将积极支持香港人民币市场发展,拓展香港与内地人民币资金循环流通渠道,支持香港离岸人民币金融产品创新发展。之后,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的通知》,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从试点的20个省(市、自治区)扩大至全国。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通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方式,境外积累大量人民币资金。截至2011年1季度末,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规模已达8700亿元左右。上述政策的出台意味明显—人民币正逐步建立回流通道,预示着人民币国际化又将迈出重要一步。
人民币国际化提速的路径亦逐渐明朗。2009年7月,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业务;2010年6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扩大至北京等20个省(市、自治区),银行与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的需求不断增长。截至7月底,今年全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已超过1.1万亿元。为此,有经济学家乐观表示,人民币或在2013年前成全球三大贸易结算货币之一。而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看来,2020年中国人民币或将占世界储备货币的3%。
专家和学者的观点总是比较超前。实际上,2020年前的这10年,只能说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过渡期,在坚持三个“不变”(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不变、加快外汇储备多元化运用的方向方针不变、人民币国际化的方向不变)的基础上,如何充分市场化和有限全球化,成为关键。
在人民币国际化方向之下,路径选择就尤为重要。
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目前已成不争的事实。在国际金融体系未能做出实质性改革前,中国不能放弃人民币汇率调整的自主性。同时,中国政府需加快亚洲地区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以及本土在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的形势变化,不利于全面快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国政府应当谨慎调整当前各项政策。首先,长期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顺差无益于人民币国际化。发达经济体货币疲软,强化了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其次,发达的国内资本市场和资本项目开放是人民币实现投资职能的两个基础。一段时期内,我国通胀压力和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压力较大。因此,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国内金融改革并没有基本完成之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处于攻坚阶段时,短期内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寄予过高期望,很可能会“欲速则不达”。
此外从历史经验来看,汇率形成机制的阶段性改革可以毕其功于一役,不一定非要拖很长时间;在当前显著低估的人民币汇率水平上,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得不偿失。所以,汇改应先于人民币国际化而行。而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必须是实体和金融“两条腿走路”。国外经验显示,货币国际化的首要前提是工商业经济的国际化(贸易和实体开放),其次是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开放(金融开放)。
理论上,货币国际化可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本币在国际经济交易中被广泛用来计价和结算;第二步是本币在外汇市场上被广泛用作交易货币;最后是本币成为各国外汇储备中的主要货币之一。毋庸置疑,中国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的推进重点,是在周边地区建立人民币“流出—流入”渠道,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使用范围,建立离岸市场,开放在岸市场。
如果出于国际压力和大国崛起心态,在国内金融体系尚无充分发展时,就贸然推行最具难度的货币国际化,很可能导致中国面临类似日本当年的问题。与此同时,政府不能过于倚重离岸回笼渠道,以免掉入“迂回陷阱”,形成货币国际化的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