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起物价或缓慢回落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7 08:18 来源: 中国经济网从目前已掌握的价格监测数据看,8月CPI涨幅很可能低于上月的6.5%。尽管一些新涨价因素依然存在,但未来物价涨幅缓慢下降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在翘尾因素、经济需求变动等因素影响下,7月CPI涨幅很可能成为本轮物价上涨的“拐点”。然而不少悬念都掣肘物价有效回落的空间,如可能推出的QE3所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秋粮收成、生猪和水产品生产恢复情况等。要厘清这些悬念,难以回避对本轮通胀成因的探讨。
作为宏观经济的滞后指标,物价出现拐点一般滞后GDP等指标半年左右。我国上一轮物价明显上涨就体现了这一特征,2007年二季度我国GDP增速达到15%的高点,到2008年2月,CPI涨幅达到8.7%的峰值。
而本轮物价上涨则体现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征。首先,经济指标“高点”出现的时点不匹配。2010年一季度我国GDP增速达11.9%,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速也于当年1月创出40%的高点,随后二者均缓慢回落,但到2011年7月物价涨幅却仍在创新高。
其次,物价上涨的种类有所扩大。今年一度出现构成CPI的八大类产品价格同比全部上涨,这一局面并未在物价涨幅更高的2008年出现。对此的解释不外乎有两种,一种是需求全面过热引发的价格普涨,另一种则是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传导所致。笔者认为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上述分析旨在说明,本轮物价上涨既有前期需求拉动的因素,又伴随着明显的成本推动色彩。从货币增速、经济增速等指标看,目前已回归正常水平。但严格来说,传统的宏观调控工具很难有效治理成本推动型通胀。当前我国劳动力、资源产品价格上涨态势短期难以改变,这将在未来一段时期推高物价涨幅中枢。在这种局面下,想要看到CPI涨幅回落至3%的通胀警戒线,可能最快也要到明年。
无论是哪种通胀成因,猛烈的总量收缩终归可以起到物价下降的效果,但不得不顾虑所付出的经济代价。考虑到国内外经济出现的一些不确定因素,未来物价治理除了必要的货币政策调控外,还应从供给入手,适时出台必要的改革措施。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