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慈善超市开业少人“问慈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8 05:22 来源: 新京报

  首日搞起商品促销,北京市民政局称管理体制和监管机制还须调整捋顺

   本报讯 (记者杜丁)昨日,位于西直门内大街235号的西城区慈善超市中心店,经历3个月试运行后,正式营业。但原定由北京市民政局捐赠事务管理中心在此举行的慈善超市推广会临时取消。

   开业首日促销很火慈善冷淡

   和普通的社区便利店无异,昨日一早,慈善超市的鸡蛋、蔬果、饮料等商品都打出特价,还推出主题为“日购一物,日行一善”超值换购活动,吸引附近不少居民。

   “这桃子比早市还便宜,得多买点儿。”一位大妈说。记者发现,整个购物和销售过程中,很少有人谈及慈善、捐赠。超市一侧的捐赠小屋,以及超市里的红十字会和残联义卖商品,都鲜有人问津。

   尽管慈善超市的各种宣传中,都明确称“每一次消费都是一次爱的奉献”。但在结账台,有顾客问到自己的消费中,有多少会捐出来做慈善?收银员却满脸茫然,“这个我不清楚,你去问店长吧。”

   慈善超市搞促销“没问题”

   对此,北京市民政局捐赠事务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让捐赠物资附加“造血功能”的慈善超市还需再进行局部探索,慈善超市的管理体制和监管机制,还须调整、捋顺,确保慈善超市的所有盈利,都用于区域慈善事业。因此,原定于八九月间的慈善超市推广会,可能要延后到10月。

   而不久前有媒体报道“慈善超市年内将在北京全市推广”,这位负责人表示,还有一定难度。

   不过,这位负责解释说,慈善超市搞促销,本身没有问题。因为慈善超市的探索,就是在原有的社区接收捐赠站和爱心服务之家基础上,引入企业化运作模式,对困难群体开展可持续的救助。只有实现盈利,才能将扣除成本后,更多的资金用于本区域的慈善事业。今后超市工作人员本身对慈善的认识,也需加强培训。

   ■ 追问

   1 超市身份如何界定?

   慈善超市,属于企业,还是民办非营利性社区组织?

   民政部门相关人士坦言,长期以来,国内大多数省市探索的慈善超市法人身份缺失,“无照经营”现象普遍存在,又没有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对慈善超市的性质做明确规定。

   西城区民政局目前委托一家社会组织———西城区慈善义工协会承接区中心超市的运营、区物品加工储藏流转中心的管理以及全区义工队伍建设。区民政局及各街道办事处不参与经营过程,但对场所、装修、设备等给予财政上的支持和补贴,对街道及社区的慈善超市进行监管。

   2 如何撇清商业利益?

   如何将试图通过企业运作,让爱心增值的慈善超市,撇清商业利益,是目前“慈善超市”探索过程中,异常谨慎的出发点。

   西城区捐赠事务管理中心主任刘金鹏,负责统筹西城区慈善超市试点工作。他坦言,由于目前慈善超市的探索刚开始,民政部门的捐赠信息管理系统,尚未实现与慈善超市的运营信息联网,因此尚不能实时监控超市的营业收入、成本扣除,以及捐款数字的变化。“随慈善超市的运作进入正轨,应该会很快实现联网和监控。”刘金鹏说,一下步慈善超市计划招募义工,依靠义工作为超市的主要执行和维护者,以降低人工成本。

   3 如何有效利用捐赠?

   美国、中国香港等地,慈善超市一般出售的是来源于捐赠物资的慈善品牌商品。目前中国内地,捐赠物资的来源和去向都很粗放,如何有效利用捐赠物资?

   刘金鹏说,慈善超市的搭载形式,一般是社区便利店,销售各种蔬果食品、日常生活文具用品。这些商品短时间内很难来源于平日的捐赠,或由捐赠物衍生的慈善商品。出于成本控制、食品安全等方面的考虑,货品布置已交由专业的连锁超市经营者———货栈网负责。

   同时,北京市民政部门正在考察一些福利企业,希望发展为重新加工捐赠物资,制造慈善品牌商品的加工生产基地。

   ■ 背景

   慈善超市起源于美国。主要业务是接受、处理、销售市民捐赠的旧物,用销售这些物资得到的善款为残疾人、失业者、新移民等兴办各种类型的福利工厂、职业培训机构和就业安置场所。

    2010年开始,慈善超市由民政部委托北京市民政局在西城区开展试点。西城慈善超市公开宣传,为方便社区百姓消费,实现居民日常捐赠,吸纳慈善义工参与、传播慈善公益精神,是由西城区慈善义工协会运营的综合服务平台。许诺营业收入刨去成本外的利润部分捐给慈善公益事业。同时,慈善超市承担随时接收、整理、储存居民物资捐赠,以及为低保居民发放粮油等物资救助等职能。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