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谭浩俊:不能总是被动应对通货膨胀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9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谭浩俊

  货币政策在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方面应适当放开。只有实体经济发展了,就业充分了,职工的收入水平提高了,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才会增强。相反,失血式预防,只会让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越来越弱,甚至发展到经不起任何风浪的地步。

  美债危机、欧债危机、美股大跌、欧股大跌、A股也在大跌,整个世界经济,呈现出一个字——乱。乱得没有了头绪,没有了目标,没有了方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谁在这场乱局中率先理清头绪,谁就会在这场危机中取得发展的主动。

  就中国而言,在这场全球性的乱中,也免不了出现一些混乱的现象。如伴随着4万亿元经济刺激政策快速形成的地方负债、严重的货币超发、来得太过迅猛的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和道路建设、城市扩张以及房价飞速上涨等,几乎乱了方寸、没了头绪、失去了方向。尤其在防范和控制通货膨胀方面,除了持续不断地收紧货币政策之外,几乎找不到其他应对之策和防范手段,以至于政策的负面作用与影响越来越大。

  而事实上,就中国目前物价上涨的实际情况来看,远不是流动性过剩那么简单,也不是减少流动性就能遏制通货膨胀的发生。在货币政策紧缩到一定程度以后,再紧缩下去,就会反过来扩大通货膨胀的负面作用与影响,降低整个社会对通货膨胀的抵抗力。

  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除货币超发引发的流动性过剩之外,与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本结构不协调、收入分配不公平带来的资产和资本泡沫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经济结构来看,由于传统产业、低端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高污染和高能耗企业等比重过大、维持时间过长、消耗的社会资源太多,不仅造成中国经济转身、转型的能力不强,而且造成中国经济应对危机的能力不足。同时,由于长期依靠廉价劳动力维持企业红利和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也使职工收入长期在低水平徘徊。一旦通货膨胀来临,自然无力抵抗和应对了。所以,指望通过货币政策的紧缩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是不现实的。即便能够把物价上涨的幅度限制在一定水平,对大多数居民来说,也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平会因为收入的相对下降而下降。

  而就资本结构来看,近年来,由于房地产、民间金融以及股市等虚拟经济的投资回报远高于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因此,大量资本从实体经济撤离,进入到了房地产、民间金融等虚拟经济领域,造成实体经济严重失血。而随着货币政策的持续收紧,实体经济失血的现象更加严重,特别是中小企业,几乎都到了快要休克的地步。从这个层面来看,持续不断地收缩货币政策,等于是在将实体经济往死里推,将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渠道堵塞。

  从收入分配情况来看,分配不公现象已呈现出两大趋势,即社会财富快速向富人集中和国民收入向政府集中。向富人集中,主要表现为房地产、股市等虚拟经济的不规范发展和黑色、灰色收入地带的不断扩大,以及前几年国有企业的不规范改制,使社会财富不规范、不公平地向富人阶层转移。有关方面提供的数据也显示,这些年房地产、股市造就的亿万富翁,已占中国富翁的大多数。而国民收入向政府集中,主要表现为财政收入增长远快于居民收入增长,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同时,“土地财政”的过度使用的和超前使用,不仅使居民眼前的生活水平变相下降,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未来生活改善。在收入分配严重不公的状态下,持续不断地紧缩货币政策,能对通货膨胀起到什么作用呢?

  所以,一味地依靠货币政策紧缩来被动应对通货膨胀的做法,已不可取。尤其需要提醒管理层的是,如果美国再出台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也将进一步加大,那么,有关方面是否还要通过加大货币政策的紧缩力度来防范与控制通货膨胀的发生呢?如果这样,那不成了真正的美国生病、中国吃药了吗?这样的结果,不仅通货膨胀难以预防和控制,反而会杀死原本就不多的抵御通货膨胀的因子。

  笔者认为,中国应从被动应对通货膨胀转向主动应对通货膨胀,对于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货币政策不应继续紧缩。应继续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制造业等实体经济方面,尤其是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在重视实体经济发展中,要更好地注重经济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优势。

  货币政策在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方面应适当放开。只有实体经济发展了,就业充分了,职工的收入水平提高了,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才会增强。即便发生通货膨胀,后果也不会太严重。相反,失血式预防,只会让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越来越弱,甚至发展到经不起任何风浪的地步。

  笔者认为,这才是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做法。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