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生态优先,牧区建设再扬鞭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9 08:13 来源: 经济日报

  8月份,正是草原上天蓝草碧的季节,全国牧区工作会议日前在内蒙古召开。会议为牧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描绘的发展蓝图是,坚持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走一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路子。

  最近召开的全国牧区工作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四次召开的以牧区工作为主题的会议,上次牧区会议召开是在1987年。时隔24年再次召开牧区工作会议,表明加快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也预示着我国牧区发展将在新的跑道上快马扬鞭。

  成 绩

  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正逐步转变,草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草原生态建设速度明显加快

  天苍苍、野茫茫。我国草原牧区苍茫辽阔,从东北、西北到西南,包括内蒙古、四川、新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宁夏、山西等13个省区的268个牧区半牧区县旗市,土地面积近4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2%;草原面积37亿亩,占全国草原面积的62%。

  如何保护好、利用好辽阔的草原牧区,是近年来牧区工作的一条主线。在海拔3500米的四川省甘孜州雅江县红龙乡曲热牧民定居点,定居牧民丹增卓群告诉记者,她一家4口搬进牧民新家后,丈夫改变了以前的游牧生活方式,除了每年的虫草季节上山采药,闲时就到附近镇里打工挣钱,家庭年收入好几万元。红龙乡党委书记刘迪娃说,定居点是2009年5月启动的,现在已有4乡13村1300户牧民入住,草地的压力开始减轻了。

  与牧民定居相随,各地都加大了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力度。在新疆,通过“生态置换”,许多牧民也像丹增卓群一样走向定居,由四季放牧改为“冷季舍饲、暖季放牧”;在内蒙古,通过“转人、减畜、提效、增绿”,许多牧民走向了保护生态和增收致富的新路。“转人”后,锡林郭勒盟牧区常住人口由2003年的23.5万人下降至2009年的19.7万人;“减畜”后,锡林郭勒盟连续6年年均减少牲畜100万头只,由最高峰的1800万头只减少到目前的1200万头只;“增绿”后,鄂尔多斯市植被盖度由2000年的25%提高到现在的50%。鄂尔多斯市还率先在2000年实行了“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以草定畜”制度。目前,内蒙古禁牧、休牧、轮牧面积达到7.8亿亩,约占全国的50%。

  现代家庭牧场开始形成。青海省天峻县新源镇梅陇村41家牧户把草场和牲畜入股后联户经营,联营后原有41群羊划分为14群分类管理,放牧人员由102人减少到42人,其余的转移到种草点、奶牦牛场和其他行业,联户牧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7000元。四川牧区还建立了“企业+协会+联户”经营模式,联户家庭牧场达1300余个,牲畜数量减少了,收入却提高了。

  对此,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表示,总体上看,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正逐步转变,草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如退牧还草、游牧民定居等开始见效,草原生态建设速度明显加快。

  问 题

  草原超载过牧严重,人草畜矛盾突出

  成绩是明显的,但草原牧区面临的挑战依然十分严峻。

  许多到过草原的人会发现,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情景已很难寻觅。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主任马有祥分析,这是因为草原总体退化、沙化仍在持续。据调查,目前全国约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退化,有些草原基本丧失生产能力。同时,草原超载过牧严重,人草畜矛盾突出。据介绍,全国牧区合理载畜量为1.2亿个羊单位,但现在实际载畜量近1.8亿个羊单位,草原不堪重负。

  由于生产方式简单粗放,许多牧民增收还是靠传统的增加牲畜饲养量的办法,形成了“人口增长—牲畜扩增—草原退化—效益低下—增收难”的困境,加上滥采乱挖虫草等草原珍稀资源,使许多动植物资源面临危机。同时由于气候和人为因素等的影响,草原灾害频繁发生。据统计,2000年至2010年,全国草原鼠害危害面积增加1.58亿亩,草原虫害危害面积增加0.54亿亩。由于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每年的“白灾”、“黑灾”都要给畜牧业带来严重损失。

  另一方面,我国草原监理体系建设仍然滞后。据农业部介绍,全国268个牧区半牧区县有51个县没有建立草原监理机构,全国从事草原监理的专职和兼职人员仅8000余人,从事草原技术推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仅1万人,平均每75万亩草原1名监理人员,每60万亩草原1名技术推广人员。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有州县两级草原管理人员85人,人均担负50万亩草原保护任务,人均管理半径10至50公里之间,很难有效展开执法监督。

  对 策

  走“生态优先,减畜、转人、转方式”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面对现实,转变牧区发展方式迫在眉睫。怎么转?最近召开的全国牧区工作会议指明了方向,就是要坚持生态优先、又好又快发展。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主任马有祥说,过去单纯强调了草原的生产功能,忽视草原的生态功能,现在,必须走“生态优先,减畜、转人、转方式”的可持续发展路子了。

  路子清晰了,但实践中如何推进?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泉吉乡许多村民因为加入合作组织致富,乡长李万录很有感触地说,靠增加畜牧量、滥挖虫草来维持生活、提高收入,草原环境会进一步恶化。但如何让牧民从这种方式中“跳出来”,需要有新的更好的方式来替代。对此,农业部提出,转变牧区畜牧业发展方式,要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提高减灾防灾水平,推进牧户、联户、合作组织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化集约经营,强力实施天然草原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制度。

  建立完善牧区畜牧业补贴政策。日前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从2011年起,国家在内蒙古、新疆、宁夏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按照每亩每年6元的测算标准对牧民给予禁牧补助。一些基层干部表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有助于扭转草原生态整体恶化趋势。

  专家建议,针对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要调动地方政府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对草原生态保护重点地区予以奖励。同时要进一步发挥草原监理机构作用,改变目前机构不够健全、队伍力量薄弱、工作经费不足、设施装备落后等问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