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中小企业:多重压力之下艰难转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31 04:11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蒋卓颖
消失的中小企业:多重压力之下的“艰难”转型
那些消失的中小企业,可能正在试图进入政府鼓励的新兴产业,但“盲目的转型”,或将给它们带来更大的风险
见习记者 蒋卓颖 上海报道
2011年上半年,浙江新增中小企业5万多家,注销1万多家。
但这个数据,并不足以反映中小企业目前面临的真实困境。浙江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对本报记者称,“目前,浙江有20%的中小企业处于停工和半停工的状态”,并且,这一数字仍可能继续扩大。
而那些业已“注销”的中小企业,也许并未真正消失。来自浙江省太阳能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仅2010年底,就有60多家中小企业涌入光伏行业。“低门槛”的光伏,成为了它们“升级转型”的首选。
跌落的“信心”
利润率不如银行存款利率,谁还有信心做实业?
不过,这也可能给这些中小企业带来更大的风险。周德文直言,盲目转型可能不是帮企业“起死回生”,而是加快企业的倒闭。
“去年,企业有600员工,如今已经裁员到400人。”8月初,谈起企业今年的经营状况,温州东方打火机厂董事长李中坚连连叹气。他对本报记者坦言,打火机制造业不是流水线生产,完全是手工制作,裁员,实施上就是减产。
东方打火机厂是温州规模最大的打火机企业,甚至已经占据了全球市场大约70%的市场份额,但依然是一家典型的中小企业。
“现在,我们企业的利润比银行存款利率还要低。如果我把厂卖了,每天在家吃利息,不但比现在轻松,钱赚的还要更多。我现在坚持做企业,完全是因为责任感。”李中坚对本报记者称。
李中坚透露,在温州中小企业的黄金时期,东方打火机厂的利润率有15%到20%,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利润率还有8%到10%,而现在,只有1%到3%。
谈及企业利润率大幅下滑的原因,李中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0年以来,虽然东方打火机厂已经裁员200人,但其用工成本却增加了10%;并且,今年以来,浙江一直都处于缺电状态,每周限电2天,企业为了维持生产,用柴油发电的费用,要比正常电价高好几倍。而与此同时,产品的出厂价却不能同比上涨。
温州民间资本联盟、拾贝资本俱乐部一位人士对本报记者称,目前在温州,相比一些仍在艰难维持的企业,那些已经关闭的企业,可能还算是幸运的。“一些企业已经被上下游的客户绑架了,如果它不继续生产,以前投入的资金、货款就收不回来了,所以,企业只能在利润低于银行利率甚至亏本的情况下继续生产,越做越亏。”
在温州,和李中坚同样悲观的,还大有人在。浙江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告诉记者,利润低下,已导致浙商信心指数跌至历史最低。
“做实业需要承担成本上升、人员安全、订单收不到等等一系列威胁,到头来赚的钱还不如存银行的利息,谁还有信心做实业?”周德文称,在他周围的圈子里,10个企业里面,也没有1个对办实业是有信心的。
三“荒”两“高”
成本剧增、资金紧张,20%中小企业停工、半停工。
周德文对本报记者称,今年,浙江不管是“停工、半停工”的企业数目,还是企业的困难程度,都大大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目前,浙江有20%的中小企业处于停工和半停工的状态,”他同时预言,“今年下半年,若外部环境不发生大的变化,政策不做出调整,这一数字还将扩大到40%。”截至2011年4月底,浙江全省企业总数已突破300万,其中99%为中小企业。
8月29日,浙江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楼志鸣指出,导致今年中小企业日子异常难过的原因是,国际经济波动,宏观政策趋紧,通货膨胀明显,要素制约加大。有经济学家曾如此概括中小企业目前面临的困境,三荒两高:钱荒、人荒、电荒,高成本、高税收。
周德文指出,温州中小企业目前遭遇的困境,与2008年金融危机时有很大不同。
2008年,许多中小企业是因为拿不到订单,被迫停工甚至倒闭,而这一次的困境是,有订单,企业却不敢接,不愿接,“因为利润太薄,很多企业的利润只有1%到2%,甚至亏损”。
“现在什么都在涨,人工成本在涨,原材料在涨,但是产品价格却不能同比上浮,否则就没有竞争力了。”温州乐清一家电器企业负责人称。
而在中小企业遭遇经营困境之时,其面临的“钱荒”问题也越发凸显。
周德文对记者称,中小企业维持经营和扩大业务,都需要资金支持,但政府收紧银根的政策,一方面没有能够抑制通胀,另一方面却误伤了中小企业。
“银行贷款利率低且有保障,而民间借贷则相反,利率高且不受保护。因此,中小企业不到生死存亡的时刻,是不会铤而走险转向民间借贷的。”周德文指出,民间借贷的规模,就是中小企业生存状况的晴雨表,民间借贷规模越大,说明遇到困难的企业越多,从实业逃离出来的资金也越多,那中小企业生存状况就更加堪忧。
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1至6月,温州民间借贷规模为800亿元,综合利率为20.67%。而2011年同期,温州市民间借贷的规模已经超过1200亿元,综合利率已攀升至约为24%。
危险的“转型”
“低门槛”的光伏,成为中小企业升级转型的首选。
“在企业家对做实业失去信心的时候,政府却没有推出切合的政策来帮助中小企业重拾信心,而是不合时宜地强调中小企业要转型。一个人连饭都没有吃饱,马上就要死了,哪还有心思去考虑,是不是要改善生活?”对于当地政府此前推出的产业转型政策,周德文也提出了异议。
此前的7月,温州刚刚推出了“三大新兴产业培育方案”具体包括:生物医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以及新材料产业。其中的“新材料产业”,主要涉及新能源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等。
而政府的引导,得到了很多中小企业的响应。浙江埃菲生能源科技公司副总经理胡永强对本报记者称,“现在,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企业进军光伏行业,很大程度是因为政府的政策导向。”埃菲生为温州保一集团旗下企业,这家民营阀门集团2010年3月开始进军光伏产业。
政府的扶持力度,是显而易见。今年上半年,在电力紧张情况下,温州电力局实施了“有序用电方案”,许多传统企业被当作了“错避峰用户”的首选。而新能源企业仍可以享受比较优惠的用电政策。胡永强称,即使在夏季用电高峰期,政府也会极力保证新能源企业的用电量,今年夏季,埃菲生没有一次被列入限电企业。
土地,则是政府给出的另一有力支持。胡永强透露,温州当地资源非常紧张,传统行业一般很难拿到地,但今年,埃菲生却拿到120亩土地用于建厂,并且几乎是免费的。
浙江省太阳能行业协会秘书长沈福鑫告诉记者,中小企业转型新能源,首选的就是太阳能光伏产业。目前,浙江的光伏企业已有约200家,而去年年底,是中小企业涌入该行业的高峰期,一下子涌入了60多家,大部分是产能50MW的小规模企业。
埃菲生总经理张晓东对本报记者表示,2010年,浙江各行业的很多中小企业都涌入太阳能光伏行业,有些以前甚至是做文具的、做皮革的、做礼品的。在他看来,大量中小企业涌入的主要原因是,光伏行业的门槛并不太高。
“光伏行业分工太细,产业链太长,做拉晶核切片的,也可以说自己是做光伏新能源的。现在,一台拉晶机器的成本已经降到100万以下,投入2-5台就可以成立一个企业,总投入只需要几百万。毕竟,光伏行业不仅是资金密集型,也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张晓东说。
而胡永强看来,传统企业转型做光伏的热潮,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工业区的道路两边,很多企业的招牌上,左边写着“皮鞋、皮革、皮具”,右边则写着“多晶硅棒、硅片”。
胡永强指出,中小企业乐于转行光伏企业还因为,传统行业竞争白热化,毛利下降,而光伏产业较高的毛利率,对它们存在吸引力。“即使是从事太阳能光伏行业技术含量最低的硅棒、硅片生产,毛利也高过传统制造业。”
不过,周德文指出,中小企业如果盲目转型,也可能会增加企业的风险。“在有些情况下,转型可能不是帮企业‘起死回生’,而是会加快企业的倒闭。”
张晓东也指出,光伏产品对设备、管理的要求很高,“这些小企业刚刚进入这个领域,很可能会产生误解,觉得只要有设备就可以生产,但它的产品质量可能很低,销售无法保证。更何况,近年来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光伏业毛利也在下降,小企业贸然进入,可能是一个很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