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务正业”的上市公司最终贻害投资者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1 01: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作者: ■本报评论员张立栋
言犹在耳,本周便看到媒体详细披露新一组“证据”:都是上市公司“不务正业”的消息:比如,创业板公司漫步者(002351),称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合理利用闲置资金,在不影响公司正常经营情况下,公司拟利用自有闲置资金进行低风险的银行短期理财产品投资,拟循环累计利用的金额将不超过3亿元。更有新海股份(002120)发布公告,拟作为主发起人参与设立慈溪汇邦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其注册资本拟定为2亿元,新海股份以自有资金出资4000万元,占股20%,为第一大股东。
此外,马应龙(600992)则称在2011年度以不超过2亿元自有闲置流动资金进行证券投资,并表示此举可以充分利用好现有的闲置流动资金,盘活存量资源,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
有心人会发现,不务正业的公司主角已不再限于主板,可谓“多层次全覆盖”——许多中小板、创业板公司玩起资金来也十分活跃并且娴熟。
笔者认为,相对于运行多年的主板公司,那些创业板公司的“不务正业”更让人担心。
我们知道,创业板对于“单一主营”是有要求的。对投资者而言这个要求的价值在于,它反映创业板公司与主板公司所处发展阶段的核心区别,主板上市公司由于在上市时就有规模、赢利能力等多方面的要求,所以主板市场绝大部分的上市公司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在本行业中有一定地位,经营进入稳步发展期,投资者在价值评估上会注重企业赢利能力的稳定或稳定增长、未来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培育、行业转型可能带来的机会。而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较传统行业和成熟公司要大很多,因此更需要集中精力在主营业务上,要寻求“成功、复制、创新、再次成功”。如果连这都没做好就着急在主营业务外寻找“增长点”,这种舍本逐末行为一定会付出惨重代价。
事实上,创业板对做好主业是有制度安排的,比如规定“募集资金只能用于发展主营业务”。这既确保募集资金的安全,又保障了公司发展所需配套资金的供给。这也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具体体现。而现实情况却总是有人打擦边球而舆论又无法给出理性分析,导致投资人短视效应,只看财务报表的花俏数字而不去理会背后的结构性问题。
上周笔者说,上市公司成了“放贷人”说明市场资源配置机制出现问题,那是外因。今天我想说的是内因——经营者的偏差理念亦是使事情演进的重要动力。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公司为什么会不务正业?
答案是:因为有超额利润。
的确如此,超额利润对经营者而言永远具有诱惑力。
然而,尽管超过正常水平的利润率是一家公司超越同行的重要因素,但这种情况往往是短期和局部的。如果把追求超额利润当做主要任务并且聚焦并非主业,那么公司迟早会陷入得不偿失的境地。
我们知道,公司进入某一领域并获投资者支持,无论出于股东价值增长还是其他更复杂原因,必须也只能沿着既定战略做好一件事即主营业务。
现在很多上市公司经营很灵活,管理层知道很多事情,很有跨领域经营能力,但是他们却忘记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公司发展之所以有此前的成功,都是拜主营业务所赐,只有搞好主业才有持续发展的未来。
选择做“很多事”的人有他们的逻辑:认为当下的市场已脱离工业经济时代边界清晰的线性模式,无论是管理还是营销,都不再是单线条或多线条而更具备网状特征。这本没有错,如果主动适应以主营业务为中心构建网状模式一定会取得很好市场效果。但是,许多公司看到网状市场模式的时候却往往迷失其间。换句话说,他们的选择出了问题。
的确,网状市场模式下,每一家公司都会面临许比以往更多的机会。而事实上,纵观许多优秀公司,其成功并不在于“选择”而更在于“放弃”了看似难得的机会!
放弃与主业无关的机会看似损失了不少赚钱机会,但历史数据告诉我们,其结果往往对公司有利。
我想说的是,内外部经济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的今天,正是公司养精蓄锐储备主业动力的机遇期,贪图一时之暴利所做的选择恐怕才是上市公司发展中所付出的最大机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