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500强榜单历史启示未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2 04:49 来源: 中国企业报

   ——访中国企联研究部主任、副研究员郝玉峰

  本报记者 王静宇

   中国企业500强的推出,真实地记录和见证了这一时期我国大企业持续成长的不平凡的伟大历程。为此,《中国企业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企联研究部主任、副研究员郝玉峰。

  《中国企业报》:请简要介绍一下中国企业500强榜单的历史由来?

  郝玉峰:过去的10年,是整个全球经济需要大企业、产生大企业的时代,此前的美国同样经历过这样的时代。1955年,美国工业企业500强评选首次举行,被评价为“对国家利益至关重要”,当时对内被公认为是国家实力的体现,对外则是表现为包括综合实力、国家地位等在内的象征和显著标志,是与经济总量的增长相吻合的国际竞争力的体现。

   2001年10月,中国加入WTO后,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曾有很多人顾虑,我们的企业是不是能够经受住全球化的全面挑战和考验,为了衡量和鼓励中国企业,同时也为了与世界500强企业进行比较,在各方面的推动下,中国企业500强应运而生。

  《中国企业报》:请对中国企业500强走过的10年历程进行简要分析?

  郝玉峰:刚刚过去的这10年,是新世纪的10年,也是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突飞猛进快速发展的10年,是用国际标杆衡量自己实力的10年。

   在这10年里,中国大企业平均营收年增长22%以上,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重工业包括钢铁、化工、建筑等行业在500强榜单上的产业分布密集度大,区域方面东部长期占比70%左右,标志着地方经济的实力,同时企业研发投入稳步增长。公司所有制方面,国有企业占营收的80%、数量的60%、税收的90%、利润的80%。这些都可以从500强榜单上看得清清楚楚。

   过去的10年,中国大企业发展趋势由区域性公司向国际性公司发展,国际化稳步向前,企业管理与西方接轨,并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特别是“十一五”以后,对内对外大规模投资兼并增多,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强。

   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就业和劳动生产率“低下”之间的矛盾。与国际一流企业相比,我国大企业在诸如体制机制、资源整合、领导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人才培养、品牌影响力、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国际化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中国大企业更需要增强使命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努力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转方式、调结构”中更好地发挥骨干、引领作用。

  《中国企业报》:中国企业500强对于中国企业以及企业家的成长起到了哪些作用?

  郝玉峰:中国企业500强走过的这10年对于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成长推动是有目共睹的。我们也看到了中国企业正在不断进步。

   2007年,中国企联给国务院上报的关于《促进大企业发展的国家战略》报告,为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政府部门在体制、机制以及政策制定等方面提供了大量参考,并且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可行性建议。特别是最近几年,国际金融形势处在不断变化中,在全球性金融危机面前,中国企业没有退缩和气馁,而是勇挑重担,在中央、国务院以及政府部门的正确决策指引和具体指导下,广大企业家积极建言,以中国企业500强相关论坛、组织活动等形式,为中国企业健康发展乃至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研究决策参考和建设性意见,特别是对金融危机后中国企业生存环境做出了准确判断,为中国企业及时转变发展方向,积极调整发展结构,大力开展自主创新贡献了自己的智慧。相关部门还获得了“十二五”规划特别贡献奖。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