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银行业警告声中前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2 05:34 来源: 国际金融报

  

  本报记者 付碧莲

  “不可否认,中国的银行,尤其是大中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中,基础设施贷款所占的比例普遍比较高,而在当前货币政策紧缩以及房地产政策调控的环境下,政府获取资金愈趋困难,因此必须提高对这类贷款的警惕。”

  在国际评级机构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频频警告欧洲银行业的同时,赚得盆满钵满的中国银行业同样遭遇着被国际评级机构不断唱空的处境。8月30日,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发布报告称,由于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以及基础设施贷款等领域的巨大风险敞口,未来几年,中国银行体系遭遇压力的风险显著。

  且不论评级机构唱空中国银行业的理由是否准确,警钟长鸣对中国银行业而言,并非不是件好事。

  基础设施贷款风险被低估?

  继对中国银行业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和房地产贷款发出警告之后,惠誉又盯上了中国银行业基础设施贷款的风险敞口。惠誉认为,中国市场过分强调了平台贷款风险,却低估了基础设施贷款风险敞口。“2009年-2010年银行大量新增的基础设施风险敞口超出发放给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贷款。”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银行的基础设施贷款的确存在着风险。因为大部分基础设施项目带有公益性质,本身不产生收益或者收益比较低,因此项目本身偿债能力有限。而由于这些项目大多是由地方政府支持,因此考察基础设施项目的偿债能力必须将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考虑进去。”

  奚君羊进而指出:“而从当前来看,地方政府在融资平台贷款和基础设施贷款方面的确存在违约的可能性。金融危机之后,政府的刺激政策导致银行大量资金投入基础建设,‘战线’拉得太长,不排除有不少地方政府在债务到期时无法及时偿付。”

  “不可否认,中国的银行,尤其是大中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中,基础设施贷款所占的比例普遍比较高,而在当前货币政策紧缩以及房地产政策调控的环境下,政府获取资金愈趋困难,因此必须提高对这类贷款的警惕。”不过,一位银行业内分析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即使出现违约现象,中央政府完全有能力提供各种方式的支持。而且,地方政府也可以在未来发行政府债券来偿还债务,问题不会朝着愈来愈糟的方向发展。”

  表外业务风险不断扩大?

  在对中国银行业贷款风险敞口表示忧虑之后,惠誉又指出,中国银行业表外业务(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业务)的风险敞口正在不断扩大。惠誉报告指出,中国银行业已披露的表外项目颇具规模并且增长迅速。截至2010年底,惠誉所评的16家中资银行中,已披露的表外项目总量几乎占到总资产的1/4,超过3.5万亿美元-4万亿美元。2007年-2010年间,已披露的表外项目增长106%,总资产增长77%。

  “近几年以来,银行的表外业务一直呈扩展趋势。尤其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由于货币政策的不断紧缩,银行普遍在传统的信贷业务方面无法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转向加大在表外业务领域的开拓力度。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风险的扩大是必然相随的。”上述分析人士指出。

  不过,奚君羊认为,中国的银行在表外业务方面的风险整体可控。“一方面,中资银行的整体盈利能力比较强,中间业务收入也有明显的增加。另一方面,目前中资银行对损失的拨备率普遍都比较高,甚至有的银行损失拨备高达300%以上。因此,即使表外业务出现一定的问题,银行的盈利和拨备足以覆盖和弥补产生的损失。而且,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资银行风控能力的成长同样不容忽视。”

  其实,对于表外业务的风险,从今年上半年至今,监管机构已经有着高度的重视。此前,银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强对银行票据业务管理及理财产品销售管理等一系列的监管文件。日前,更是有消息传出,央行将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的缴纳范围,主要就是欲进一步约束银行在表外业务方面的冒险行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