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康菲员工:我们就是骗你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4 06:13 来源: 都市快报

  开发方案、环评报告,统统抛一边完全可以避免的事故,却一错再错

  国际大企业康菲公司为什么敢这样做?“就是觉得你永远不会去监管细节的”“我们就是骗你的,骗你的!”

  国家海洋局2日对渤海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做出了认定,由于康菲公司“没有尽到合理审慎作业者的责任”,溢油事故属于责任事故,并责令康菲公司执行蓬莱19-3全油田停止回注、停止钻井、停止油气生产作业。

   对此,中海油昨日表示,尊重并将坚决执行国家海洋局作出的决定,落实“两个彻底”要求,同时将积极推动建立海洋环境生态基金,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暂且不提溢油事故发生以来,康菲公司作为责任方,在事故处理和信息公开方面的漫不经心、遮遮掩掩。我们且来随着本次事故联合调查组专家的描述,将目光转回到3个月前的蓬莱19-3油田,看一看康菲公司是如何在“有章不循”、“自负自大”和“毫无责任心”的开采作业中,一步步将溢油这个可怕的海洋梦魇带到我国领海中的。

   没有遵守操作规程

   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联合调查组技术组组长陈先达昨天说,“溢油事故完全可以避免,不是意外事故。”

   渤海油田属于盆地构造,有辽东、石臼坨、渤西、渤南、蓬莱5个构造带。其地质油藏特点是构造破碎、断裂发育、油藏复杂。

   “构造破碎、断层发育,这种结构特点的地层封闭能力差。就好比一个摔碎了又拼接起来的杯子。”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副司长陈先达说,“装一些水没问题,装多了,水就会从缝隙渗出来。”

   1999年5月,康菲公司与中海油合作,在渤海湾发现了蓬莱19-3海上油田,并成为该油田的作业者。2002年12月,油田投产。

   “渤海油田的油,普遍油质较稠。要开采这种油,就要采取向地层中注水的方式,增加地层压力,石油才能顺利通过油井被‘挤’出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主任温珍河说。

   在蓬莱19-3油田B平台,闯下大祸的B23号井就是这样一口注水井。

   根据经过有关部门审批的油田开发方案,B23号井应采取分层注水的作业方式,也就是根据地层压力的不同,来区分每一层的注水压力和注水量,防止地层压力不一形成超压乃至地层破裂。

   然而,调查组专家查阅康菲公司作业记录时发现,油田作业者们并没有遵守这一操作规程。

   非常低级的人为错误

   “我们发现B23号井采取的是笼统的注水方式,同时向各个地层注水。”温珍河说,“有的地层连通性好,有的差一些,压力不均的情况下,造成了地层超压。”而超压的油层边上,恰恰有一个断层,于是巨大压力之下的原油终于找到了出口,通过断层直达海面。

   “就好像一个人脑部血管堵了一部分,形成脑血栓,最终脑溢血。”陈先达说。

   康菲公司的作业记录显示,6月2日,B23号井的注水量从3700多桶,增加到6000多桶,井内压力却出现了下降。

   这种不正常的情况出现,作业者理应有所警觉,但高注水量的注水作业却继续维持了七八天。

   6月4日,溢油爆发。6月8日,溢油点被发现。

   “不论出于什么原因,作为国际大型石油企业,这是个非常低级的人为错误。”陈先达评价道。

   根本不能算是意外事故

   相比B平台,康菲公司在C平台犯下的错误更让人愤怒。

   根据油田开发方案,C平台采用的是世界先进的岩屑回注技术开采石油。相比注水的方式,岩屑回注真正实现了海洋石油开采零排放、零污染,在世界范围内备受推崇,在我国则是首次使用。在平台上,C25号井就是这样一口岩屑回注井。

   C25号井的施工,遭遇到了一点“小小的尴尬”,也许是事先的地质调查不够细致,钻头还未到达目标深度,就再也钻不动了。

   “出现这种情况后,康菲公司在未进行论证的前提下,连续两次仓促决定将回注深度上移。”陈先达说,“第二次上移后,回注区域已经非常靠近油层。随着岩屑不断回注,油层中出现了一个高压区域。”

   耐人寻味的是,溢油事故发生前夕,因为嫌采油速度太慢,康菲公司决定在C平台再打一口编号为C20的注水井,进一步增加油层压力,提高采油效率。

   而根据经核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钻井内用来降低附近地层压力的套管,必须达到地下350米深度。但在C20号井内,仅仅安装了深225米深的套管。

   正是这一口被期待用来增加石油产量、却先天不足的C20号井,打穿了C25号井制造出的油层高压区。

   石油在巨大压力下冲入原本用来注水的C20号井,又从井口喷出,造成了海洋石油开采中最大的灾难——井涌。

   “这完全就是违规作业造成的,根本不能算是意外事故。”温珍河评价说。

   正是这些冲入海底泥砂层的石油,导致了日后C平台附近淅淅沥沥、欲断不断的油花。要等待这些石油从200多米的地层一点点渗漏干净,可以说是遥遥无期。

   自恃经验老到洋洋自大

   陈先达说:“作为海洋石油开采的作业者,这些做法的危害性不言而喻,他们完全是出于侥幸心理而为之。”

   “康菲公司在这个区域开发已久,自认为经验丰富。”温珍河说,“他们觉得在一个不大的区域内同时下去五六十口井,浅一点的确有利于控制,也比较好操作。就这样懵懵懂懂打了那么多口也没事,大概就觉得这样做是很安全的。”

   恰恰就是在康菲自恃经验老到,无视安全规范,洋洋自得之时,溢油事故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完全就是自己挖好的陷阱,自己跳了进去。”陈先达说,“这是一场完全可以预防的常规事故。”

   “我们就是骗你的,骗你的!”

   自6月4日发生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到8月31日完成“两个彻底”要求的最后期限,康菲公司有99天的处理时间。

   然而,在这近百天期限,康菲公司对外界采取的“战术”是:欺骗。

   起先,康菲公司将溢油原因推向地震,在国家海洋局的督促下证明地震对该区域没有影响后,又将溢油原因推向事故的不可预知。

   8月31日,康菲公司并未完成国家海洋局“两个彻底”的要求,为什么还向海洋局提供已完成的报告?康菲公司回应称:我们就是骗你的,骗你的!

   “就是觉得你永远不会去监管细节的”

   随着事故原因的逐渐清晰,蓬莱19-3油田中部分钻井和地质断层的关系无法不让专家们感到担心,而接下来康菲公司受命进行的自查结果,也证实了专家们的忧虑。整个油田中,明确为“有风险”,以及“无法确定风险”的钻井数量,达到29口之多。

   “这就是为什么必须要全部停注。”陈先达说,“这次事故已经给出了警告,所有的油井都必须全部停下来好好查一下,看看哪些是严格按照开发方案来施工的,哪些是需要重新修正调整的。”

   开发方案、环评报告……诸多施工中必须要用到的参数,康菲公司统统抛到了一边。而石油开采过程中严格的施工记录制度,使得要监管这样的行为并非难事。

   但专家说,大多数监管者觉得这样容易被“抓现行”的错误不会有人去犯,也就普遍未将其作为监管重点。

   “估计康菲公司就是觉得你永远不会去监管这些细节,才敢这么做。”一名专家谈到这里,摇了摇头。

   NGO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9月2日说,国家海洋局这次监管措施还是很有效的,也是比较有力的。要求其油田全部停产可谓是对康菲石油“对症下药”。但中海油作为油田的最大权益方,不能再置身事外。

   中国企业500强

   中石化继续领跑

   2011中国企业500强昨日发布,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1.969万亿元的营业收入继续领跑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1.721万亿元跃居次席,国家电网公司以1.529万亿元居第三位。

   工商银行、中国移动、中国中铁、中国铁建、建设银行、中国人寿、农业银行分列第四位至第十位。

   据新华社、央视

   相关报道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