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哈佛笔记148】有钱能买“幸福”吗?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5 10:47 来源: 财新网

  人的幸福程度经常是相对于周围其他人的情况而言的。如果你周围所有人的生活水准都很高,水涨船高,相对于他们,你不会觉得很幸福。相反,如果你的收入长期以来一直高于你周围的人,很有可能你长期都自我感觉良好

  【财新网】(特约作者 陈晋)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似乎隐含着,钱不能购买“幸福”。但是一切数据都显示,经济状况与幸福程度、健康状况(经常以预期寿命来度量)和受教育程度呈现正相关。

  什么样的人自我感觉比较幸福呢?一般来说,女性比男性幸福,社交圈广的人、20岁左右的年轻人、富裕国家的老年人、结婚或同居的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健康的人、高收入的人比较幸福。什么样的人自我感觉比较不幸呢?刚刚离婚或离异的人、失业的人、年幼丧父或丧母的人、父母经常吵架的人(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离婚对孩子有正作用)感觉非常不幸福。就像所有类似研究一样,我们很难从计量学中得出因果结论。我们只能说,有钱的人比较容易幸福,幸福的人很可能有钱。

  2007年英语国家的一个幸福感普查(World PopulationSurvey,2007)显示,基本上所有国家的人的幸福感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不同程度的扁平的U型,即人们的幸福感从十八九岁开始走下坡路,到40岁左右达到幸福的最低谷,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到60岁左右达到最高点,后面基本持平或可能因为健康原因有所下降。有孩子从总体来说,在事后看来,会降低人的幸福感。即使孩子上大学了,离开家了,有孩子的人的幸福感,平均来说,会低于其他条件一样、但没有孩子的人。在东欧国家,同样的调查显示,人们的幸福感从20岁左右开始下降,基本没有回升的趋势。

  有三位行为经济学家在1988年发表论文,说明对幸福的度量是有问题的。他们发现,自报的幸福感随着提问人提问方式的变化而变化。例如你在田野调查时,如果你先问,“你的总体幸福感怎么样?”然后问,“你对你目前的夫妻关系或对象关系感觉怎样?”你会从数据中发现,人们对两个问题的答案基本没有关系。相反,如果你先就夫妻关系或对象关系提问,再问总体幸福感,你会发现,两个问题的答案呈现微弱正相关。也就是说,对两性关系比较满意的人会比较幸福,反之则不幸福。这说明,自报幸福程度不但主观,而且受提问方式的影响。

  在任意时间、跨地域的调查数据(cross-sectional data at any giventime)都会显示,幸福感与个人收入水平呈现正相关。但是美国人幸福的平均水平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基本没有变化,虽然美国人均收入在这半个世纪中有巨大增长。这个看起来矛盾的证据被称作“有关幸福的疑团”(happinesspuzzle)。支持这个疑团的数据还包括自杀率。在美国,真实人均收入从1900年到2005年增长了六倍,而自杀率在这105年当中完全一样,仍然是万分之一。

  其实这个疑团也很好解释。人的幸福程度经常是相对于周围其他人的情况而言的。如果你周围所有人的生活水准都很高,水涨船高,相对于他们,你不会觉得很幸福。所以,即使长期的稳定的经济增长也很难在总体上提高人们长期的幸福感。相反,如果你的收入长期以来一直高于你周围的人,很有可能你长期都自我感觉良好。

  研究人员还发现,人有相当快的适应能力。其实这也不需要现代研究人员的数据,亚当?斯密早在18世纪中期就发现了这个规律(详见即将出版的《哈佛笔记之二》中《斯密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一节)。幸福感会很快从极度悲伤(例如车祸)或极度喜悦(例如中彩票)的事件中恢复原状。一般来说,半年就恢复了一半。数据显示,丧偶的悲伤会在两年以后基本消失;离婚两年后的压力和焦躁情绪会比离婚前两年的焦躁情绪还低,也就是说离婚两年后的幸福程度比离婚前两年的幸福程度还高。而婚姻没有变化的人的幸福程度基本没有变化。2001年有学者用数据说明,结婚五年后人的幸福程度,平均来说,低于婚前四年的幸福程度。这或许解释了人们观察到的婚姻中的“七年之痒”。

  好的婚姻比不结婚要好,糟糕的婚姻还不如不结婚。如果孩子是个好孩子,那么要孩子比不要孩子好;如果孩子不好,给父母带来的麻烦远远大于快乐,那么还不如不要孩子。但这些都是“事后诸葛亮”,我们事前怎么能预计呢?

  (行为经济学系列之十三,待续)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