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国家发改委筹建国家气候变化中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6 03:14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张锐

   国家发改委下属的诸多事业单位又将增添一名“新丁”。

   本报获悉,国家发改委将新成立一个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名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以下简称“国家气候变化中心”),目前已获中编办批准,并有望在今年年底挂牌成立。

   一位接近国家发改委的知情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国家气候变化中心将主要为气候司服务,主要负责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和国内履约方面的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编制初定为40人。

   “这一机构的成立充分表明应对气候变化议题在国家战略中日益重要,同时也可以缓解气候司因为编制不足而事务越来越繁多的困境。”一位低碳政策研究专家表示。

   不过,对这一中心的成立是否必要,也有公共政策专家表示疑虑,认为其战略研究的职能可由国务院和部委直属的科研机构和公立大学替代,而其国际合作的职能则可以通过项目借调的方式去解决,“这总比新成立一个机构的成本要低很多”。

   定位与国家节能中心类似

   职能包括进行气候变化政策、法规、规划和管理制度的研究,低碳技术推广,低碳宣传

   本报了解到,国家气候变化中心的定位和职能与国家节能中心非常类似。

   根据中编办《关于发展改革委设立国家节能中心的批复》(中央编办复字[2008]86号),国家节能中心于2008年10月成立。

   国家节能中心官方网站资料显示,其主要承担六项职能:承担节能政策、法规、规划及管理制度等研究任务;受政府有关部门委托,承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论证,提出评审意见;组织开展节能技术、产品和新机制推广;开展节能宣传、培训及信息传播、咨询服务;受政府有关部门委托,承担能效标识管理;开展节能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位与国家节能中心有着密切合作的专家表示,在上述六项职能中,主要的职能为前面三项,“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项职能并不是收费项目 而且国家节能中心也不是惟一的指定单位,另一家单位为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正在筹建的国家气候变化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是仿照国家节能中心设计的。”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一个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

   据他了解,国家气候变化中心的职能主要包括进行气候变化政策、法规、规划和管理制度的研究,低碳技术、产品和新机制的推广,低碳宣传、培训及信息传播、咨询服务,开展低碳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从名称上来看,战略研究是其重要的职能,但这一职能可能是实打实的,也可能是虚的。”一位熟悉发改委系统的专家对记者表示,“如果是前者的话,就是中心的人自己做研究,这也要看其本身的研究力量够不够强,如果是后者的话,中心就变成了一个研究课题的发包方。”

   人员编制初定40人

   目的解决气候司人员编制有限,但任务繁重的现状

   “国家气候变化中心的成立的一个现实考虑,就是解决气候司人员编制有限,但任务繁重的现状。”一位接近国家发改委气候司的知情人士对记者分析。

   本报记者获悉,2008年成立的国家发改委气候司,目前下设综合处、战略研究和规划处、国内政策和履约处、国际政策和谈判处和对外合作处5个处,共有公务员编制人员26人,再加上各类项目的借调人员,共有40余人。

   前述接近国家发改委气候司的知情人士表示,现有的人员编制已经难以满足气候司工作的需求,“气候司虽然是新成立的司,但其事务十分繁多,包括国际政策与谈判、国内政策与履约、适应气候变化、低碳经济、低碳试点、CDM、低碳技术以及中外合作,其中每一项工作单靠四五个人是无法完成的。”

   “在政府机构精简的大背景下,气候司增加公务员编制的难度比较大,因此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成立一个为之服务的事业单位。”前述接近发改委的知情人士补充。

   本报记者了解到,国家气候变化中心的人员编制为40人,设中心主任一名和副主任两名。“这一点也和国家节能中心十分类似,目前国家节能中心的编制也是40人,其中20个干部编制。”前述与国家节能中心合作的专家对记者指出。

   国家气候变化中心的人员将主要来自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公开资料显示,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隶属于国家宏观经济研究院,后者为发改委直属的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能源研究所里有两个气候变化方面的中心,一是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中心,另一个是CDM中心,”前述接近发改委的知情人士对记者表示,“国家气候变化中心之后,这两个中心的人会过来,但并不影响能源研究院的人员编制。”

   他进一步指出,财政将为国家气候变化中心拨多少钱,目前并不清楚,因为财政拨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起初,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曾拟命名为“国家气候变化中心”,这样简单好记,“但是这样就容易与早已存在的国家气候中心混淆,不易分辨和识别,所以最后定了现在这个比较长的名字。”前述知情人士解释。

   中心成立引发疑虑

   现有的相关机构可以分担现在中心的职能

   “从国家气候变化中心与国家气候中心名字之争,也可以看出我国气候变化领域之内的机构的繁多。”前述低碳政策专家对记者分析,“那么,国家气候变化中心是否有成立的必要?是否属于重复建设,造成财政的浪费?”

   这种疑虑得到一位关注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专家的认可。他认为,“尽管,目前北京和深圳等地方已经明确提出对事业单位总量和编制冻结,部委下属的事业单位是否也会进行总量控制的政策还不明朗,但是毫无疑问的是,从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方向来看,国家全额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数量和规模要从严控制。”

   该专家进一步指出,部委新增的事业单位,在论证上一定要充分,否则在行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制的大背景下,容易引发公众的不满情绪。

   国家发改委筹建 国家气候变化中心

   一位公共政策专家表示,从国家气候中心的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这两个职能来看,单设一个事业单位可能存在成本太高的问题,不如将这两个职能交由现有的相关机构去分担。

   首先就低碳战略研究而言,这方面的机构和人才可谓蔚为大观。除了前面提到的国家气候中心和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之外,目前比较有名的机构还有科技部下属的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国务院直属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等。

   “发改委相关的战略研究完全可以委托给相关机构去做,即便新设一个事业单位,也不能保证它变成一个实打实的科研机构,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会扮演一个课题发包方的角色,这样机构设立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前述公共政策专家表示。

   该公共政策专家认为,就其国际合作而言,这部分职能则可以通过项目借调或者发改委下属的国际合作中心去解决,“如果说气候变化方面的国际合作确实非常多的话,则可以通过扩充国际合作中心的人员解决。”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