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企业全球化之舞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6 07:48 来源: 中国企业报

  本报记者 王敏

  华为

  2011中国企业500强第39位

  联想

  2011中国企业500强第59位

  中兴

  2011中国企业500强第112位

  吉利

  2011中国企业500强第115位

  上海复星

  2011中国企业500强第184位

  TCL

  2011中国企业500强第156位

   与会嘉宾认为,在实施全球战略过程中,企业必须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增强核心竞争力,才能做到“既能走出去,又能立得住”。

  “吉利式”梦想

   在9月3日的2011中国企业500强成都发布会上,来自北京的张才林戏称自己是吉利人,“吉利是一个纯种的中国企业,在向全球扩张,现在吉利的竞争目标已经不是国内的奇瑞、比亚迪或者长城,而是韩国现代,五年追上韩国现代,十年达到丰田。也许大家会笑,认为吉利这是无知无畏。但吉利的梦想就是让中国汽车跑遍全世界,而不是让全世界的汽车跑遍全中国。”

   这听起来足以让人振奋。有着同样梦想的中国企业何止是吉利一个呢?

   过去10年中,中国不少企业赶上了“入世”以来的黄金时光,抓住机遇,发展迅速,走向世界。联想、华为、中兴通讯,很多名字已耳熟能详。

   数据显示,中国2001年底加入WTO,当时世界500强名单中,中国企业只有11家,到2011年就达到了69家(包括香港和台湾地区)。

   “吉利要做受全球尊重的企业,吉利的全球化战略,2015年销售500万台,一半在国外,一半在国内。”

   吉利式的梦对于上海民企百强榜首上海复星来说,一样充满诱惑力。“我们的全球化战略,是怎么把全球资源整合。”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汪群斌说,“除了走出去,还要投资国际知名品牌,把他们拉到中国来发展。”

   据汪群斌介绍,上海复兴从8300元创业,现在做到350亿,涉足的产业主要有医药、钢铁、地产、文化、金融等。

   “我们在全球战略投资里面,和很多投资是控业的不同,我们在美国硅谷有两个是控股的,很多都是专利和国际接轨;还有,我们不一定控股,可能参股。去年复兴投资了地中海控股,我们成为它的第一大股东,在中国开了第一家。”

   吉利、复兴、联想、华为、中兴等都是民营企业,近10年来,民营企业搭着“全球化”的快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频频亮相于世界舞台,是中国与世界贸易的主力军。

   “中国的企业,要说起来时间不长,1994年中国的第一部《公司法》才开始实施,在此之前,谈不上什么现代企业,当时中国的外资企业是按照现代公司的法律建立起来的。1994年到现在才十几年,我们已经出现了一大批现代企业,包括国资和民企。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接下来怎么推动中国企业往外走,特别是真正走向全球,跟国际企业合作共赢,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表示。

   “我研究这么多年跨国公司,也在跟踪中国走向世界的跨国公司,吉利是我2001年就开始跟踪的,它真做成功了,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一家全球公司,在我的概念里面,海外占50%的公司才是跨国公司。” 王志乐说。

  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

   “很多全球著名的跨国公司都走在我们的前面,是因为他们拥有走向全球市场必备的核心竞争力。”王志乐研究跨国公司多年,对跨国公司的竞争力尤其关注。

   最近风头日劲的苹果公司,之所以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跨国公司,根本上靠的是产品创新。iPhone4、将要发布的iPhone5,无不体现出其在产品创新方面的成功。

   谷歌最近购买摩托罗拉通信,看中的也是其核心技术,并不惜为此花费250亿美元。而且,谷歌成立之初,就是一个创新引领的公司,这帮助其短短十几年就跃升为全球领先的跨国公司。

   在西门子中国区副总裁赵爱立看来,西门子是很扎实的一个跨国公司,它每个产品线都是由发明创造来催发的,市场推广不是强行,靠什么呢?就是有创新,在这个领域,西门子一直是领头羊。

   赵爱立说,100多年来,西门子能度过数次危机,靠的就是创新。前几年,西门子发生了世界范围的行贿丑闻,一时间妇孺皆知,对公司声誉影响很大,光接受的罚款就达到14亿欧元,包括其他的十几亿欧元达成和解,这么大的一个资金损失,西门子为什么还能存续到今天,就是因为它技术很扎实,固有的核心竞争力没有丢。

   支撑起跨国公司创新的则是其庞大的研发投入和研发团队。巴斯夫、西门子、微软、苹果等打的都是研发牌。数据显示,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目前已超过1200家,超过62%的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其2010—2013年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的首选地,不少还把研发总部设在中国。

   王志乐认为,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建立研发中心,是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跨国公司的终极目标是将在中国的生产制造、研发和运营销售与其全球网络接轨,实现一体化运营。”

   而“现在全球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时代,这从全球经济危机就能感受得很明显,任何一方面的危机,绝对不只是危害一个企业,而是整个社会里的方方面面都会受到影响,在全世界的危机中,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美铝中国副总裁黄志香认为。

   “美国铝业公司在中国已经是铝行业最大的外商企业,已经接近8亿美元,在秦皇岛的工厂,是把最先进的技术带到中国,最先进的设备能够完全替代进口。”在说到公司的全球战略时,黄志香表示,“在新的阶段,美铝除了把一些投资搞好营运以外,还在关注和中国企业一起,帮助中国企业国际化,制定好大家能够共赢的全球化战略。”

   黄志香介绍,早在2000年,美铝就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框架,针对当时的经济情况,制定了量化的指标,比如说全球的工厂,在2020年的时候,达到具体的指标,比如说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多少,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多少。2008年美铝温室气体减少的目标是25%,实际上当年减少了36%。

   巴斯夫大中华区董事长关志华认为:“现在放眼全球的发展,必然有一个责任,是不小于本土的责任,而且各地有各自的发展,当然各国可能不一样,但是原则是一样的。”

   这个原则就是基于对全球负责的态度。

   “20年间,跨国公司的战略发生了重大调整,以前是跨国经营,现在是全球经营,他们的战略是全球战略,而不是几个国家的事,他们在全球配制、吸纳、整合资源,这种公司越来越多,海外部门越来越大。”王志乐说,“20年下来,将近2/3的销售额、2/3的资产到了海外,这意味着它整合资源更强,能在全球赚钱。”

  中国企业的出海图

   正如专家所说,在越来越深入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已成了一种必需,而非选择。

   但在走向国际的过程中,有很多功课要准备。

   “中国企业出海很重要,但是没有出海图不行。” 北京知本创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斌认为,“美国企业成功靠科学化,德国企业成功靠工匠化,日本企业成功靠精益化,俄国企业成功靠军工化,印度企业成功靠H外包化,中国企业成功靠什么化呢?中国国际化的道路,如果复制美国、日本和欧美,我们必定得不到什么好的结果。”

   在《中国企业家》杂志总编黄丽陆看来,TCL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之所以遭受了失败,最大的教训就是自身准备不足。“TCL以前在偏僻的地方,贸然进入欧美市场,拿不出一个国际化的东西,是它失败的原因。”

   黄丽陆认为:“到今天,中国的国际化还是一个初级的阶段。但是在接下来20年,在全球新的格局之下,金融危机改变了格局,中国企业面临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的500强,还是500大,很难说是500强。”

   “我个人理解,中国全球战略最重要的还是创新战略。传统跨国公司有100多年,他们形成了很多强势的地位,中国企业要去撼动很难,但是可以学习和看齐,学习他们的创新战略。” 黄丽陆说,“研发也是中国公司最薄弱的环节,研发投入多了,利润就少了,这是最直接的。现在很多企业还处在生存的阶段,它需要利润,和研发投入怎么平衡是个问题。”

   “为了实现全球战略,吉利三年前收购了世界上第二大的澳大利亚DIS变速器厂,它的所有知识产权归中国汽车,我们将向所有没有自动变速器的奇瑞、比亚迪、长城供应变速器。”提起创新和核心技术,张才林感受很深,“我在中外合资企业工作了20年,韩国人、日本人,包括美国人确实对我们市场很感兴趣,但是对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寸步不让,我们没有自己的变速器和发动机,我们很多时候会为一个螺丝钉打得黯然落泪。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变速器,又收购了沃尔沃,看重的就是沃尔沃全球出名的安全技术。”

   “全球化的另外一点,就是全球责任。”汪群斌说,“我觉得有两个成绩单非常重要,一个是产业能力的成绩单,另一个是可持续发展的成绩单。企业不仅要有经济责任,也要有环保责任,这样才能交出可持续发展的成绩单。”

   “除了自然生态要合规外,也要尊重知识产权,就是商业生态,这样才能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汪群斌说,“更重要的,我觉得企业的发展,包括中国经济的崛起,应该把中国经典的文化跟时代和国际相结合。”

   文化整合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面临的又一个大问题。就像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韩晓明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所说:“在走出去的问题上,一些典型的并购案例并不成功,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钱’只是一个方面,而并购并不只是产业和资本的整合,更多的是文化的整合。”

   比如说,一些进入美国的公司就面临着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一个小小的现象是:开会的时候,美国高管滔滔不绝,中方高管一言不发。美国人很是得意,按照美国的文化习惯,他们以为中国的同行同意他们所说,没有反对意见。可他们显然忽略了中国文化的惯性:沉默并不代表同意,有时沉默代表的更多的是不同意。而中国高管沉默的习惯还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姿态:张扬和跋扈相联,晚开口或者不开口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也是一种谦虚的态度。诸多类似的问题不是一朝一日就能解决的,这其中有一个长期的磨合和碰撞。

   “并购不能只是‘麻袋装土豆’,还要有文化的了解和包容。”韩晓明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