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持续自主创新才能走得更远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7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远新)

  【本报讯】日前,中冶京诚(湘潭)重工设备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HMTK-6000非公路电动轮矿用自卸车在湖南成功下线。此举填补了我国400吨级非公路电动轮自卸车的空白。中冶京诚(湘潭)也因此受益匪浅,成为世界上第3家(中国首家)生产此规格矿用自卸车的公司。

  公司成立短短4年便打破中国在重工领域高吨级自卸车行业内“进口有理,自创无门”的尴尬局面,靠的是什么?两个字,创新。

  在中国,在重工领域发展历经的40年里,机械传动矿用车与电动轮矿用车之间的竞争从未停止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产大功率液力变矩器的设计和制造并不过关。机械传动矿用车迈向大型化的梦想始终无法实现,于是电动轮趁机得以迅速发展,几乎占据100吨级以上矿用车市场。80年代中后期,由于技术的发展和Allison大型液力变矩器的研制成功,机械传动型卡车才得到了迅速发展。

  大型机械传动卡车的不断发展,迫使矿用电动轮车型整体朝着更大吨位、性能更加先进和可靠的方向前进。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计算机控制技术已逐步应用于矿用电动轮的车速自动调节、柴油机燃油喷射及整车的故障分析诊断等领域。随着交流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和大功率逆变器的问世,重型矿用电动轮卡车已进入了交流直接传动的时代。

  截止到目前,中国重工研发领域呈现出这样的自画像,即拥有庞大的重工设备需求市场,但严重缺乏自主研发和持续创新的能力。国内重工设备制造业整体水准仍停留在低吨级设备的生产研发水准,高吨级设备依靠从美国、日本等重工产业发达国家进口来平衡内需。纵观国际重工设备研发与生产市场,越来越多的国家已陆续实现了“技术平移,国内研发”的夙愿,对于中国而言,掌握核心技术、积极吸纳人才、力争自主研发是突破我国重工领域发展瓶颈期,引领我国重工产业整体升级的重要任务之一。

  2009年5月12日,国家颁布《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内装备制造业纷纷加快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化水平,推动产业升级的步伐。这一年,是中冶京诚(湘潭)重工设备有限公司成立的第二年,同“老字号”的重工设备企业相比,还只是个“毛头小子”,然而这群“生力军”却始终坚信:路,就在自己的脚下,湘重人一定是众多“选手”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中冶京诚(湘潭)创建初期,在选择协作研发还是自主创新这一问题上曾有过争议。协作研发派认为,自主创新路线风险大,一旦失败容易满盘皆输,选择协作研发可以规避风险,虽然降低利润但可以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自主创新派则认为,中国重工行业质变性发展已刻不容缓,且国家一再下达鼓励政策支持企业参与研发,如果错过这个时机将遗憾终身。

  公司董事会最终决定,选择自主创新化发展路线。于是,一连串的准备工作着手进行了,首先中冶京诚(湘潭)重工设备有限公司与诸多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其次加强了内部团队的组建工作,截止到目前,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全日制本科学历员工、各级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占总人数的12%、20%、55%。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与挫折后,他们终于获得成功。

  专家表示,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自主研发产品的成功必然引来更多激烈的来自国外产品的挑战。而湘重人的回答是,胜利并没有冲昏头脑,唯有持续的创新精神才能在发展道路上走得更为久远。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