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逃离海茂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7 01:00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刘彦昆

  一场暴雨过后,海茂村的空气中透着清新的气息,老李长舒了一口气。

  老李家的院子里,石灰地面的坑洼处还残存着灰白色粉尘物,老伴正拎来水管试图将这些最后的印迹冲洗干净。

  8月25日,从大连石化公司方向飘来的灰白色粉尘如同“沙尘暴”一样袭击了这里,房顶白了,地面也白了,来不及关窗关门,粉尘已经进了屋,床单上落了一层,煮好的稀饭没盖盖子只好倒掉。6个月大的小外孙被呛得咳嗽不止,吧嗒吧嗒直掉眼泪。

  这个叫作海茂村的地方居于大连市东北一隅,原本祖辈在此务农的居民在上世纪90年代“农转非”做了市民,大片的玉米地已不复存在。但老一辈人还能记起离家1公里的地方曾有湿地、芦苇荡。

  如今走出老李家,北面林立着大小不一的化工储罐,喷气塔上冒着火光;南面,黄色的烟雾正在从工业烟囱里一股一股飘到空中。

  海茂村前世今生

  8月25日粉尘来袭的时候,523厂退休工人刘虎臣正蹲在街边看下棋。一看情况不妙,他赶快跑回家里关上窗户。再出门时,发现两个对弈的朋友都变成了“白毛女”。

  退休以后,刘虎臣总是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中。他讲起海茂村的历史,讲起海茂村的神秘之所——523厂。523厂的原址距离刘虎臣的家只有数百米,现在是一家核工业设备公司。

  1947年1月,对外用民办企业的名义,称“大连建新公司”成立后,成为我军历史上第一个最大的现代化军工联合企业。后来“建新公司”被撤销行政建制,对外称“523厂”。

  72岁的刘虎臣1958年进厂,负责炮弹出厂的最后一道检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仍保持着每天近3000发炮弹的高效生产。

  523厂曾是大连地区排名前十位的大型企业,昌盛时期有工人5000多人,只有像刘虎臣这样政审三代、“根正苗红”的人才能幸运地成为工厂一员。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有企业后来转向了民用工业,在国企改制的洪流之中却逐渐衰败下来。到1997年刘虎臣退休的时候,523厂已濒临倒闭。

  现在,仍有3000多户老职工还生活在海茂村当年的523厂工人宿舍,多半是上了岁数的老人。刘虎臣每月有1600余元的退休金,儿女也是523厂职工,下岗以后另谋出路。

  “事故记事簿”

  523厂逐渐衰败的同时,石油工业却一路飘红。尤其是以前名不见经传的“石油七厂”(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的旧称),发展极为迅猛。

  早在2008年,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总投资91.2亿元的“1000万吨/年加工含硫油技术改造项目”竣工投产,企业原油年加工能力从1000万吨跃升到2050万吨。在这次重大的厂区扩建中,包括了600万吨/年柴油加氢联合装置、220万吨/年连续重整联合装置、360万吨/年加氢裂化装置、20万Nm3/h制氢装置、300万吨/年渣油加氢脱硫装置及27万吨/年硫回收装置。

  《大连日报》一篇报道曾写道:“作为我市唯一一家‘十一五’期间实现年销售额800多亿、并有望在‘十二五’期间年销售额过千亿的‘航母级’企业,大连石化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对大连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

  但是海茂村居民却有着别的想法。在他们看来,不断扩大的石化厂区正在逐渐把化工储罐修到家门口。

  49岁的弈宝利细致地记录下了石化公司扩建以后,他亲眼看到的各种大小事故,其中在公开报道中可以查到端倪的有:2008年9月12日,罐体闪爆;2010年7月1日海茂村第一次被灰白色粉尘袭击,“飞雪”20分钟;2011年7月16日蒸馏装置着火,海茂村下了“黑雨”,居民的玻璃上,汽车、牲畜的身上沾满了油渍……最后的记录即是8月25日,粉尘漫天飞舞。

  这次粉尘泄漏事件后,大连石化公司曾派人到海茂村社区来,并解释说,泄漏的粉尘是工业催化剂,“无毒无害”,还提出了“按居民居住面积15元/平方米”进行补偿的方案,海茂村这一带是老旧小区,居民的住房普遍只有四五十平方米。

  按照如此的赔偿方案,每户大约只能有600到750多元。而且村民认为这样的赔偿方案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8月29日这一天,由政府出面,邀请石化公司高层和居民代表见面商讨解决方案,石化公司高层却失约了。在弈宝利等十几个居民代表失望地离开时,猛然发现石化公司方向正冒着浓烟。弈宝利再次打开他的“事故记事簿”,写下:“8月29日,又一次失火。储运区875号柴油储罐着火,从10时06分起火燃烧了3个多小时,大火一度蹿至30多米高,冒出浓烟……”

  与恐惧的“斗争”

  1983年,弈宝利从外地回到大连,住进海茂村。他回来没多久,1984年1月1日凌晨5时,当时的石油七厂催化裂化车间气体分馏装置发生重大爆炸火灾事故,这次事故火场燃烧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冲击波影响至十公里之外,“玻璃全部震碎了,有的楼房还出现了裂纹,毫不夸张地说,连裤子都没穿的男女老少从家里跑出来逃命”。

  这让弈宝利第一次感受到毗邻化工厂的恐惧。然而他并没有想到,17年后,他仍然要和石化公司进行持续的“斗争”。

  弈宝利回忆,对于居民们的不断抗议,石化公司唯一一次积极的回应发生在2009年,石化公司答应对距离厂区只有100米的6栋房屋256户居民进行补偿拆迁。但拆迁赔偿额也并没有让村民满意。

  弈宝利最近听说,大连市政府有意将海茂村一带居民整体搬迁,在这里建个工业区。尽管这个消息无从查证,也不知道哪一天到来,这还是给人们带来了逃离海茂村的希望。弈宝利说:“居民们的诉求很一致,如果石化公司不能搬迁,那就给我们合理补偿,让我们搬走。”

  在弈宝利生活的大连市,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158亿元,其中大中型工业对GDP的贡献超过了54%。但是城市奔向石化工业的快车道上,有多少类似海茂村的村庄则无人统计。插图/苏益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