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定位是民企发展中的必修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8 00:01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本报评论员王义伟

  不久前参加了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和中国首家定位培训机构厚德公司联合主办的“定位·中国10年”高峰论坛,一整天听下来,感觉脑袋满满当当。过了几天,慢慢梳理论坛速记稿,思路才逐渐有些清晰。

  个人认为,对于中国的企业家,尤其是中国的民营企业家来说,定位是一门必修课。就像人贵有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才能游刃有余一样,一个企业在日渐激烈的商场打拼,如果对自己企业和产品的能力、潜力、前景没有清晰的把握和定位,将会非常被动。

  此次论坛推介的全球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先生非常了得,其理论在中国也已开花结果。

  1969年,特劳特先生首次提出定位理论;1981年,《定位》出版;2001年,定位理论压倒菲利普·科特勒、迈克尔·波特,被美国营销学会评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2002年,定位理论正式进入中国,《中国企业家》杂志社邀请杰克·特劳特先生首次访华传授,引起极大反响。10年间,已有众多中国企业在定位理论的实践中取得了辉煌成功,打造出强势品牌,比如:王老吉凉茶用6年时间超越可口可乐,7年间实现从1亿到160亿的增长,成为中国最畅销的饮料;东阿阿胶5年市值增长15倍,从20亿元到300亿元;还有劲霸男装、香飘飘奶茶、豪爵摩托、乌江牌涪陵榨菜、立白集团等等,定位也因此被众多企业家誉为“EMBA学不到的商战知识”。

  面对看似高深的学问,经过消化吸收,尽可能用浅显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是笔者的习惯,这一次也一样。

  和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特劳特在著名财经主持人芮成钢的追问下,自己将定位的精华透露了出来。

  芮成钢在茶歇的时候和特劳特聊了一会,他请特劳特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一下定位理论最核心的实质。特劳特说,定位理论最核心的地方,就是把心理学和市场营销学合在一起,它们的交集之处就是定位理论最核心的地方。

  笔者试着用更简单易懂的语言概括一下,所谓定位,就是打造消费者认可的最简单、最实用的产品或服务,然后一直往前走,可以左右看,但轻易不要左右走。

  再简单一点,只要消费者认可,就不要轻易改变。

  特劳特讲了两个例子。第一个是保时捷,非常有名的跑车。特劳特本人非常喜欢保时捷,但是有一段时间,保时捷变了,发动机一会儿前置,一会儿后置,冷却系统一会儿气冷,一会儿水冷,把消费者的心智搞混乱了,结果销量大滑。

  另一个例子是一家印度的家族企业,特劳特为这家企业做顾问。他说,这家印度企业有很多业务,其中最重要是摩托车。特劳特在和这个家族企业董事长谈的时候,告诉对方必须要把另外四个其他内容全剪掉,只专注做摩托车。因为他们在品牌延伸方面有很大的问题,什么都想做,结果肯定不好。尽管发出了忠告,特劳特也承认,对于这家印度的家族企业来说,不太容易,因为他们的各项业务都做得很好,自我膨胀得厉害。

  所以祝他们好运吧,特劳特说。以上两个例子说明什么?说明一个企业,光做一个产品都未必够,这个产品最好不要变来变去。像那家印度企业,五项业务中摩托车最出色,齐头并进发展,结果未必好运。即使专注于一个产品,如果变来变去,像某一阶段的保时捷一样,也不好。

  知易行难,上面的道理,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

  北京大学的海闻教授在论坛上发表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中国企业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小而全,搞一个企业集团,什么都做,看似庞大,实则大而不当。

  而在笔者看来,中国的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之所以既小而全又大而不当,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分而治之。老板有好几个孩子,或者好几个兄弟,或者好几个创业伙伴,企业大了,难以聚拢在一起,只好分家,一个人搞一摊,各自为战,互不干扰。

  这样的安排看似各得其所,其实犯了大忌。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对某些民营企业来说,家庭、家族和睦课,应该也是促进产品更好地进行市场定位的必要因素。

  定位,对于蓬勃发展中的民企是一门必修课。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