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欧洲二手书店:时间的颜色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9 01:17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btr

  去欧洲前,朋友交代的购物项目足有数页A4纸那样长,当然其中并无书本。就算自己暗暗决定要做的事项里,也唯有去莎士比亚书店买一本《The Paris Magazine》,这一件与书关联。谁知在欧洲,书店,尤其是二手书店,竟比便利店还多;不必刻意寻找,只是偶然路过的书店之多,便足以令爱书者有几分掉入米缸之感。

  布鲁塞尔:Galerie Bortier市集

  Galerie Bortier就在我住的宾馆不远处,一个古老的广场边。起初以为是个百货商店,并未多加留意。可能是第二日阳光明媚,便有书香飘出。其实这是一个室内的旧书市集,由好几家旧书店共同组成,包括专营古董书的Vanderelst、以二手平装文学小说为主的Occasions、以摄影类古书见长的Schwilden、专营精装本二手书的Genicot等。而有透明屋顶的狭长走廊上,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小说二手书专区,所有的书皆以作者之姓的首字母排列,也辟有特选专区,陈列书店的特别推荐。Galerie Bortier里的旧书有些年代久远,但却依旧保持了很好的品相。大多数店主都为重点推荐的书撰写了简明扼要的推荐语,非常有爱。

  巴黎:莎士比亚书店

  莎士比亚书店的声名让我在心里先给自己打了一支预防针:它会不会是一个完全被景点化的所在,以至于书沦为次要的摆设?幸好这不是事实。莎士比亚书店除了书价偏高之外,依然是巴黎非常值得一逛的地方。

  巴黎圣母院还沐浴在夕阳里,塞纳河左岸已经黄昏。但不必着急,莎士比亚书店要开到晚上11点,这或许是巴黎营业时间最长的书店。一进门便看见2011年的布克奖专柜,朱利安·巴恩斯昨天刚入围短名单的《The Sense of an Ending》赫然在目。莎士比亚书店并不区别新书及二手书,所有的书均按作者姓氏平等摆放。而在书店的任何角落无处不在的书,与标着“距莎士比亚书店0公里”的蓝色标牌一起,给人一种强烈的现场感。

  然而好东西其实都在楼上,那个并不允许拍照的二楼。那里有专门的文学杂志专柜——你无法想象世界上有如此多的文学杂志你甚至从来没有听说过名字!当然,过刊的价格也相当辣手:一本20世纪80年代的《Paris Review》竟然要卖25欧元!二楼内室则有一架古钢琴,被精装本的古书围绕,一些显然是老主顾的客人在聊天,自然随意笃定得就好像他们是常年在此表演聊天似的。

  就算贵,我还是淘了一本我中意的美国新晋古怪小说家Jesse Ball刚出道时的诗集《March Book》和一本Jean Echenoz的小册子,外加一本莎士比亚书店的店刊——隔了40多年后才出版了第四期的《The Paris Magazine》!店员非常贴心地帮我一一盖上店章,这时才总算有了点到此一游的味道。

  巴黎:时间的颜色

  从Odeon地铁站出来,沿着Rue Dauphine向新桥而去的路上,我看见了这家旧书店。它的红色门框和咖啡色遮阳篷如此显眼,以至于你无法忽略它的存在,尤其是它诗意的名字:Couleur du Temps,时间的颜色——这或许是对二手书店最贴切的注解。

  “时间的颜色”专营摄影与电影类二手书,我很快看中了门口让·考克多的一本画册,蓬皮杜出品,4欧元。画册边,是一叠更加诱人的《电影手册》出版的“小全集”(Petite Anthologie),我挑了本夏布洛尔、戈达尔、里维特、侯麦和特吕弗的影评集《新浪潮》,原价12欧元,现售7欧元;外加一本同由《电影手册》出版的小册子《Jacques Tati》,5欧元。

  那时我忘记了一天才刚刚开始,于是我不得不背着这些书在巴黎走了一整天。

  安特卫普:82岁老人开的旧书店Brocatus

  从布鲁塞尔到阿姆斯特丹的半路上,我决定在安特卫普稍作停留,看看这座历史古城。其实,对这城市的别样感情正来自于一本书:已故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那本薄薄的小说《安特卫普》——即使小说情节其实与此城并无多大关联。

  我是在大教堂背后的一条小巷里发现这间书店的。彼时已黄昏,饥肠辘辘的我本想寻间饭店饕餮一番,不料却误打误撞进了这间旧书铺天盖地的书店。书店里没有顾客,只有一个眉毛神奇卷起的花甲老人和一个中年男人。老人在一架老式14英寸电视机前看着关于伦敦骚乱的电视新闻,不时用我听不懂的语言(大约是德语)与身旁的中年男子闲聊几句。

  我淘了一本1949年出版的安特卫普黑白摄影集,封面上正是窗外尚可看见顶端的大教堂。那是一本穿越时空的摄影集,就好像这个城市的一切在这60多年里未曾变过似的。时间凝固在这些黑白照片里,像一个承诺。

  8欧元,老人报价时眉毛更卷曲了。虽略嫌贵,我还是买下,随后与店主聊了起来。原来这家书店已经有60多年历史,老人拿出一张当地报纸采访的剪报给我看,又向我介绍了身边的中年男子,原来就是他的儿子。儿子说,父亲生于1930年5月,这家书店便是他的一切。父子俩还领我到书店橱窗前,指给我看一个使用了几十年的水壶。快拍一拍,他们催促我,这样中国的朋友们都能看见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