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谁是第二人民币离岸市场 台北PK伦敦_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9 17:0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9日讯(记者曹伟)据媒体报道,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本周四在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会见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英国和中国将会共同合作,在伦敦建立一个人民币离岸市场。他同时表示,伦敦将加入与新加坡和台北的竞争,力图夺取香港之后,不断扩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市场份额。

  那么台北与伦敦谁将会在第二人民币离岸市场的争夺战中拔得头筹?此举会不会影响香港作为第一市场的霸主地位?政策与技术层面的障碍应该如何破解?

   两地金融业界呼声高 周小川:尊重市场选择

  

  资料显示,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在2010年已经高达410亿美元。台湾在今年7月开放了国际金融业务分行(OBU)办理人民币业务。种种迹象均显示,台湾目前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离岸人民币中心的条件,同时也有这方面的需求。台湾金融业界则呼吁要尽快与大陆协商,争取台湾成为香港之外第二个人民币离岸中心,以参与经营人民币存放款、贸易融资、金融商品等业务,扩大营运范围。

  据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表示,在第四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中,伦敦金融城的业界和私人部门表达了要利用伦敦金融中心的地位推动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的意愿,同时支持未来该市场的发展并解决可能产生的金融稳定风险。

  “将努力发展和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但主要是尊重市场选择。”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英期间表示,人民币跨境使用是渐变和长期的过程。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同时指出,伦敦将加入与新加坡和台北的竞争,力图夺取香港之后,不断扩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市场份额。

  “在这其中伦敦显然是有优势的,例如其在亚洲和美国之间的时区优势,可以令人民币交易成为一个24小时的(全天候)交易。”英国驻华使馆经济处一等秘书孟平日前在接受某财经媒体采访被问及伦敦与香港和新加坡的比较优势时做出上述了表示。他还说:“伦敦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金融中心,在伦敦设立人民币离岸市场,可以促进更好的流动性以及更复杂成熟的人民币产品。当然最终这一切的发生速度都取决于市场。”

  发展第二离岸市场不会影响香港地位

  

  目前中国香港是中国主要的离岸人民币中心,香港人民币存款规模在过去一年内大幅攀升。路透社称,到今年年底香港人民币存款将达到总存款规模的10%。

  有分析人士对在伦敦建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可能会削弱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影响力表示了担心。对此周小川认为此举不会对香港产生影响,因为香港有特殊的优势,距离中国内地和亚洲市场很近。

  德意志银行驻香港战略分析师LinanLiu也表示说:“伦敦不太可能挑战香港的地位,在跨境人民币交易结算方面香港有无可比拟的地缘政治优势。此外,伦敦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可能只是对新加坡和中国台北的补充。”

  政策并无障碍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是关键

  

  据了解,台湾民间对人民币的需求,目前一部分是已可通过台湾金融机构的人民币现钞买卖及台资银行香港分行的人民币业务得到满足。有关部门也已开放国际金融业务分行(OBU)经营人民币业务。不过,这些涉及人民币的业务,基本上都是通过中银(香港)操作,尚存在诸多障碍。

  中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在3月间曾公开表示,两岸贸易人民币结算目前在大陆方面已经没有政策障碍,大陆正在积极研究以适当的方式推动建立两岸的货币清算机制。台湾“中央银行”总裁彭淮南也曾经表示,下半年有望与大陆方面签订两岸货币清算机制。

  台湾《经济日报》日前呼吁,在具体作法上,短期内台湾应改进相关法规,在符合金融监理原则下,扩大开放金融机构在港人民币业务的限制,并与大陆协商,争取增加台资金融机构参与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机会。中长期而言,最关键的仍是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以及大陆的政策支持。

  但是就目前来看,两岸协商签署货币清算协议相当复杂且敏感,不如想象中容易,台湾有关银行虽已与大陆多次商谈,大陆也曾公开表态支持,但尚未达成共识。

  中国经济网记者获悉,十月下旬,在北京将召开由两岸三地三家《经济日报》联合主办的一个财经高峰论坛,三地金融界最高层人士将在会议期间进行全面接触,其中一个主题论坛专门讨论两岸三地金融合作问题,预计人民币离岸中心问题将是届时讨论的焦点。目前各方都期待这次论坛能成为两岸金融合作实质性推进的一个里程碑。

  富邦金控董事长蔡明忠就提醒,台湾应正视人民币崛起,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扮演积极角色,发展成为继中国香港之后又一个人民币离岸中心。他也希望大陆对台金融业“门开大一点”,甚至提供一些特殊优惠待遇,毕竟台湾业界赴大陆的脚步比跨国金融机构晚了许多年。

  特别声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经济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转载和引用此文时请保留电头,注明“来源于:中国经济网”并请署上作者姓名。

  更多精彩内容参见“中国经济网-国际频道-独家专稿”

  

  (责任编辑:苗苏)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