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北芹村的蔬菜不愁卖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2 06:39 来源: 经济日报

  天空飘着细雨。9月8日下午,在江苏省东海县桃林镇北芹村,我们走进村民赵新江家170米长、14米宽、3米高的蔬菜大棚,青绿色瓜藤上已经结出手指粗的小黄瓜。

  “俺家的大棚净面积两亩多,第一茬种西葫芦卖了5万多块钱,套种的丝瓜卖了4万多,现在的黄瓜10月就能上市。按现在的行市,今年蔬菜毛收入15万不成问题,纯收入不会低于10万,俺家日子好过!”赵新江看着一棚黄瓜,脸上挂着笑。

  离赵新江家的大棚不远,记者碰到了54岁的苏长河。老苏是个细心人,种大棚的每一笔账都记在本上,“去年俺买西葫芦苗花了500多块、有机肥5000多块、棚膜5000多块,加上其他,投入一共15000多块。”老苏说,去年他第一年种大棚,管理经验不足,“赚3万块俺已经满足了!”

  北芹是个典型的苏北小村,690户人家,耕地面积4347亩,1999年的人均纯收入只有1600多元。2008年,北芹村开始大面积种植大棚反季节蔬菜,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过,用他们的话说,“俺们村的菜不愁卖。”

  大棚蔬菜让农民钱包鼓起来

  十几年前,北芹村80%的农户以加工淀粉为业。家家开门店,户户小作坊。村里环境越来越差,到处臭气熏天,甚至井水也变了味。路子越来越窄,生意越来越差,发展遇到了瓶颈。

  环境要改变,收入要提高,必须找到致富新路。2001年,31岁的王文辉当上了北芹村党支部书记。“俺们一直琢磨怎么带着大伙儿摆脱污染,走出新的致富的路子。”村党支部带着村民到山东寿光等地考察,将目光锁定在高品质反季节大棚蔬菜上,认定调整种植结构这条路,既有市场前景,又有生态效益。

  大棚哪都有,北芹的大棚有啥特点?王文辉说,不能小打小闹,得走大规模、高起点的路子。北芹村的大棚单体面积大,长不少于120米、宽不小于12米、高不低于3米,功能齐全,配备自动卷帘机、滴灌、补光灯等设备。硬件建好了,王文辉等人又琢磨,种什么最好卖,“俺们决定种无公害蔬菜。用的肥料主要是发酵鸡粪。”北芹村的菜产量高、品质好,销路很快打开。

  40岁的谢学军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2008年,他贷款5万元建起大棚,当年还清贷款。“去年俺一个棚的西红柿,投9000多块,卖53000块!”10多年前,谢学军家的贫困在村里有名,“俺岳父岳母压根儿不同意闺女嫁过来。”种大棚蔬菜后,他家生活的变化更加明显。当记者提出去他家时,谢学军赶忙喊女婿开车来接,“闺女、儿子结婚,俺各买一辆车。兜里有钱,俺们敢花!”

  2009年以来,北芹村有30多户在外打工的村民主动回村承包大棚。苏长河原来在东海县城打工,月收入不过千元上下,“现在回来种大棚一年纯收入二三万,俺当然乐意!”北芹村蔬菜大棚的名声传开,还吸引了外地人。38岁的张文庆是徐州邳州人,听说这里大棚蔬菜赚钱,他和妻子过来承包8个棚。他说:“俺去年一个棚的菜能卖七八万!”

  到今年,北芹村80%的土地都已建成蔬菜大棚。在北芹村的带动下,周边村民也纷纷加入种大棚蔬菜的行列,整个桃林镇的大棚蔬菜过万亩,丘陵地带的贫瘠土地长出了新的希望。

  蔬菜专业合作社组织菜农进市场

  “要是没有合作社,俺这个外来种大棚的可不敢一下包8个。”张文庆的切身感受是,北芹村的大棚蔬菜做出名堂,合作社有大功劳。

  2008年,注册50万元的北芹农民蔬菜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张文庆说,合作社最大的作用,一是技术指导,二是帮农户把菜卖出好价钱。

  北芹村的大棚蔬菜要在市场中创出口碑,必须有统一的技术指导做后盾。在大棚建设的早期,合作社用5万元的年薪从寿光请来技术员,给农户零距离开展技术服务,后来慢慢培养出50多名自己的技术员。张文庆说,大棚蔬菜产量高低、品质好坏关键在技术管理,“现在村里只要有技术讲座,一广播俺就去听!”

  高品质、无公害,北芹村的菜很快卖出了名气。但没有合作社之前,菜农只能各自为战,菜价菜贩说了算,菜再好菜农的利润也有限。合作社成立以后,把各家各户的蔬菜集中统一销售,议价能力逐步提高。

  面对各路商贩,怎么让蔬菜尽可能卖出高价钱?合作社社长王文成心里的账算得十分明白。他和合作社的其他领导摸索市场规律,创立“价格竞拍”模式,“俺每天上网搜索大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的价格,和各地菜贩通电话,每种蔬菜最低卖多少钱俺心里有数,俺告诉农户一个底价,低于这个价格不卖,谁给的价高卖谁。”这种模式可以让农户的利益最大化。

  谢学军记得清楚,去年他家2000多斤西红柿,卖到了高点,一天卖了4800多元。

  2009年,合作社通过市场化融资400多万元,建成占地100亩的北芹蔬菜交易市场。北芹的蔬菜销售从“田头市场”进入“专业市场”。王文成说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5月是反季节蔬菜的交易高峰,春节前后最多能有30多辆10吨的大车来拉菜。

  一个村的发展离不开好的带头人

  提到北芹村大棚蔬菜,绕不开王文辉。他高中毕业,有耐心,脑子活。“俺31岁当上村支书,就是想趁自己年纪轻,一定要带着大家伙干出点什么,让老百姓的日子好过点!”

  别看北芹村的蔬菜大棚现在成了规模,提起刚开始发展的时候,王文辉只有一个字,“难!”

  “俺们党支部班子认定发展大棚蔬菜是条路,但是老百姓不知道能不能挣到钱。一开始动员流转土地建大棚,说破嘴皮子大家都不接受。”王文辉和村党支部成员挨家挨户做工作,最后采取分片包人、重点突破的办法才做通工作,2008年,最初的35栋大棚建成。建好大棚,王文辉他们又想方设法帮助不富裕的家庭办理小额贷款,解决最初的资金问题。

  一个村的发展,离不开带头人。王文辉任村支书10年,北芹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近10倍,村容村貌也有很大改观。2010年,因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成绩突出,王文辉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今年5月,王文辉上任桃林镇副镇长。这个土生土长的北芹村人,心里想的大事就是要带领更多的人致富。“第一,俺琢磨得让老百姓扩大蔬菜品种,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占领更大市场。第二,俺要带动更多周边村子种大棚蔬菜。第三,俺还想着能不能试试蔬菜深加工的路子!”

  “你们记者去过地方多,能不能说说哪里的经验值得学习,俺们就想着多掌握点市场信息呢!”王文辉一脸的欢笑,对每个人提出相同的问题。北芹村的这条致富路才刚起步,精彩还在后面!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