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业插上公益翅膀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3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作者: ■本报记者胡静波
在商业创业之外,公益创业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一个"新天地",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公益可以作为一个事业,而且是一个容易获得满足感的事业,并且,已有很多人将公益和创业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通过公益创业,不但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前完成职业选择和职业准备,解决大学生社会化不足和就业难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为公益事业挖掘和培养各种类型的人才。
"大学毕业一年后,我决定辞职,转而成立小蜜蜂公益组织,成为一名全职的公益人,开始公益创业之路。"广州小蜜蜂日前刚刚入选成为西部阳光基金会的首批受助草根公益组织,得到了相应的行政经费和技术层面的支持,其负责人梁海光看上去俨然就是一个还没毕业的大学生,年轻、腼腆而充满激情。
梁海光告诉记者,从大一开始,他就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很多公益活动中。"大三的时候我们创办了爱心中国行志愿者组织,当时我任首席执行官。这一路走来,深刻地领悟到,公益创业想要良性发展,必须要有强烈的公益使命、具有奉献精神的团队以及创新的公益模式。"
像梁海光这样大学时做过志愿者的人很多,但毕业后能以公益为事业,专职其中的人很少。
来看一组调查数据--据《2010年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显示,44.8%的公益组织的专职人员在3人以下,其中还有10%并没有专职人员,而专职人员超过10人的还不到20%。
阻碍人才进入公益组织的障碍有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公益组织待遇低下。上述《报告》显示,37.7%的从业人员没有任何社会保障,88.5%的人员收入在5000元以下,其中还有超过10%的人员并没有固定的收入。而更令人吃惊的是,公益组织的人才流失也尤为严重,近八成的人离开公益领域,其中有43.1%是因为薪酬待遇过低。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英国,应届大学毕业生进入到公益组织工作,与其他行业(银行金融业除外)薪酬并无太大差距;在美国,公益从业者平均年薪为3.5万美元,国际型公益组织高管人员则高达16万美元。
"行业资源的瓶颈,造成人才缺乏;而人才的缺乏,又使行业获取资源的能力更缺、更弱。人才缺乏原本是一个果,但是现在又成了制约行业发展的主因。"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指出,这正是目前中国慈善公益组织发展陷入恶性循环的真实写照。
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政府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另一方面却是公益组织人才匮乏,专业专职的公益人少之甚少。这两种矛盾,如何才能实现有效对接,互相破题呢?
公益:一个可以获得满足感的事业
公益与创业似乎是两个看似相互矛盾的关键词,一个偏重"付出",一个偏重"盈利"。
那什么是公益创业呢?
从广义上理解,公益创业是指个人或者社会组织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是一种面向社会需要,以建立新的组织,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活动。它主要包括创建非营利性组织、创办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的的社会企业两种类型。
事实上,公益领域不仅存在庞大的社会需求,更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据某基金会调查显示,美国51%的医院、46%的高校、86%的博物馆、90%的艺术团体和58%的社会服务组织以非营利组织形态存在。中国非营利组织在服务业中的就业比重仅为0.34%,而世界平均水平为10%。由此可见,我国在这个领域就业比例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创业和公益并没有冲突,公益可以作为一个事业,而且是一个容易获得满足感的事业,并且,已有很多人将他们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被称为"公益事业拓荒者"的邓飞,做调查记者,曾是他的理想,他更一度视之为终身职业,一写十年。
"直到我发现,十年前我报道过的事情,直到今天仍在不断发生,通过文字去影响读者进而影响社会,不如通过行动去直接谋求改变。"邓飞说,中国不缺少写字的人,缺少行动者,于是,他选择做一个"行动者"。
继年初"微博(http://weibo.com)打拐"之后,邓飞带着他的微博又开始了一场新的社会运动--呼吁为贫困山区的小学生提供免费午餐,帮助孩子们免于饥饿。他继续利用微博,展现孩子的困境,想要团结尽量多的爱心人士和社会资源动手帮助他们。
在互联网连接世界的同时,也连通了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正是基于这一公理,邓飞实现了他的"跨越式发展"。更多的力量集聚向乡村孩子,一帮"好事"的记者,一群充满激情的网友,一个处于成长期的公募基金,一些力图树立形象的企业,当他们对孩子的爱心被微博、被网络聚合在一起时,天下本没有的"免费午餐"便被创造出来。
既而,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帮助他们分立"免费午餐"专项基金,实现全国合法公募,保证免费午餐项目资金的持续供给。
截至7月18日,在改善中国贫困山区小学生营养状况的公益行动中,整个项目共筹善款1340多万元,每天已为27所学校的4723名学童提供一份热腾腾的免费午餐,从网上一个点子到现在的成效,仅仅3个多月,而草创者几乎全是业余人士,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然而,这奇迹的背后,值得深思的,是我国目前遍地开花的草根公益组织该如何持续发展。
激情、团队、专业化,一个都不能少
"公益创业,首先公益还是要放在第一位,努力为社会带来更大的慈善公益辐射效应,通过复制和扩张惠及更多的人。"梁海光告诉记者,其次则是可持续性,要有自我持续甚至产生盈利的可能,这就需要专业化的历练。
虽然据一项对国内3000个大学生进行的公益人才调查显示,只有16%的大学生表示愿将公益作为今后的发展方向,但事实上,在各个象牙塔中,都有很多有爱心、有能力,怀揣梦想、富有激情的年轻人,在爱心和梦想的引导下,已经在公益领域开辟了一片新的天空。
梁海光从大一开始,对乡村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持续关注乡村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每年利用假期的时间到农村地区参加义教活动。
"2008年萌发了在中国偏远贫困地区的小学建立小蜜蜂图书馆的想法,但我们那时根本不知道如何实现。"梁海光说。
有了想法,就会寻找实现理想的机会。带着第一批募捐而来的1万元图书和几部旧电脑以及学习用品,几个年轻人就去了广西瑶族贫困村。那一次,除了捐些书之外,大部分时间用来和老师交流。
同年7月,第二家小蜜蜂图书馆在青海化隆大加村小学建立。同时,还建立了小蜜蜂图书馆项目网站,把财务、活动项目、照片和视频,一一列出。
2010年1月,经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批准,在广州市民政局注册成立了广州市小蜜蜂文化传播中心,这是一个纯民间、非营利性的公益机构。2010年10月,小蜜蜂与一直致力于中国教育公益事业发展的"爱心中国行"志愿者组织正式合并。
"公益创业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和机会,上学期间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以从一个公益项目的设计开始,通过组织化的运作,学习和掌握公益项目的操作技能,成为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公益专业人才。"这是梁海光的经验之谈,他告诉记者,通过公益创业,不但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前完成职业选择和职业准备,解决大学生社会化不足和就业难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为公益领域挖掘和培养各种类型的人才。
就像本文开头梁海光描述的那样,公益创业要想良性发展,必须要有强烈的公益使命、具有奉献精神的团队、创新的公益模式。
"强烈的公益使命感是指对服务社会大众的事业充满了激情,对帮助他人、奉献社会怀有一颗火热的心。"梁海光说,其次就是要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要有高度的向心力、凝聚力,还必须拥有强大的奉献精神,共同为公益梦想奉献、拼搏。"第三点,也是公益创业获得持久发展动力的主要因素,就是精准的专业知识、创新的公益模式以及严密的管理运作制度。"
更多投资目光聚焦公益
传统观点认为,做慈善就是发扬爱心,不涉及盈利问题,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加之中国大多数民间公益组织公信力不足,难以募到款,所以,很多公益组织都处于艰难维持的状况,发展陷入极大困境,从业者们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业内人士认为,解决慈善和社会问题,不能仅仅依靠传统意义上的善心来透支,而是需要找到更加专业的人,创建更智慧、更可持续的社会服务性机构,以自身的能力建设进行自我造血,将商业智慧与慈善事业完美结合
所以,有着激情和梦想以及足够知识素养的大学生投身公益,将其作为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目标,再辅以专业化的培训和贴近的实践经验,解决公益人才短缺的难题之后,创建可持续的公益组织则指日可待。
日前一则消息显示,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首届"公益发展"方向MPA-E非全日制项目9月起开始招生,首批学员将于明年9月入学。业内专家表示,这意味着国内高校已经逐渐开始着力为公益慈善领域培养专业人才。
与此同时,很多机构都在着力扶持民间公益组织,其中,公募基金中以中华儿慈会为代表,斥资2000万元推出"童缘"项目,通过资助的方式,历练和规范我国民间公益慈善救助组织。
而公益创投则从另一个更专业的角度,来审视、挑选、培育国内优秀的公益人才和公益组织。
公益创投在国外也仅有十几年的历史,而在中国,则始于2007年12月NPP公益创投基金的启动。NPP的宗旨是以"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和"营运管理支持中心"的理念,结合国内外一流企业和大型基金会的财力和专业服务领域的资源,协助一批具有拓展潜力的民间公益组织快速和健康地成长,使其成为运作能力完善、具有公信力基础的高效组织。几天后,联想集团也启动了其第一期公益创投计划,为初创和中小型的公益组织提供创业及发展资助。
2010年4月,联想将活动推向全国120个高校,约320万名大学生参与其中,共递交创业提案18000份。
从2007年12月首期"公益创投计划"启动以来,联想已为16家民间公益组织提供了总共300万元资金以及综合能力建设等各方面的帮助。"我们发现,在商业创业之外,公益创业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一个'新天地',如果借助公益创投这一模式为年轻人打开一片新的发展空间,前景将更加广阔。"
"宅在'象牙塔'中远离社会纷扰的大学生就像'青苹果',而高社会化的大学生则像'黑苹果'。'黑苹果'是界于成熟的'红苹果'与青涩的'青苹果'之间的一个少数群体,他们具有鲜明的个性,比如强调社会意识,更有'普世'情怀,组织能力出众,也兼具公益人格。因此,这些'黑苹果'正是公益创业人才的主要来源,一旦具备合适的时机,他们必将成为中国未来的'公益创业先锋'。"
为找到更多具有"黑苹果"特质的青年人,2010年,零点青年公益发展中心发起了"黑苹果青年计划",致力于推动青年社会参与,培养大学生公益创业人才。目前,"黑苹果"群体正在以不可小觑之势发展壮大着。
"大学生事实上应当是实践公益创业的主要群体,但他们普遍缺乏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意识和机会。基于此,零点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尝试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舞台,并开展了很多相关活动。"零点咨询研究集团董事长袁岳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零点"黑苹果青年计划"的诞生也是源于零点早期开展的大学生公益创业和实习联盟等项目。
2011年,"黑苹果青年计划"在原有工作基础上,立定了未来3年"三千万"的目标,即3年内产生1000个黑苹果青年公益化社团组织,1万名青年通过社会参与成为社会团体的积极分子与领导者。
"公益创业如何才能成功?"袁岳最后呼吁,无论是对于创业者还是项目来说,行动都比空想更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