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勇敢转型解“消费”难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4 01:34 来源: 国际金融报

  

  

勇敢转型解“消费”难题

  经济转型

  让消费成经济新引擎

  ■ 本报记者 黄烨 发自上海

  没人能否认,近30多年中国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经济体。当然,同样无法否认,在全球经济依然低迷、中国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大背景下,为中国经济寻求新的增长前沿,已成为决策者不得不考虑的重要事项。

  事实上,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莫里斯日前在厦门表示,尽管中国经济仍将保持上行态势,“但目前仅仅依靠投资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并不够,还需要有更多国内消费为中国GDP增长作贡献”。

  昨日,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宋颂兴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实际上,不管是决策者,还是普通消费者,其实都可预见,目前的发展模式必不能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宋颂兴强调,中国经济必须找出新的增长动力和增长前沿,“这既是中国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国经济继续在全球表现竞争力的重要依靠”。

  实际上,中国相关部门已然行动。近年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产业指导意见或规划的出现,也为中国经济打上了不少“新”的科技烙印。

  宋颂兴对记者说,“这些产业需要从‘说’到‘做’,而不是仅停在‘纸上谈兵’的层面。同时,需避免出现‘新’产业的产能过剩等不良情况。”

  宋颂兴同时指出,新的经济增长前沿必须与民众的切身利益相结合。一方面,要让国内民众的消费增长速度同步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增速;另一方面,中国的高房价问题需要得到真正的解决,同时,在土地,尤其是农村土地的出让中,不能再让中国的农民来承担其中并不公平的利益分配;此外,普通消费者所承担的环境污染问题、巨大的外汇资产如何利用的问题等亦需提上议事日程。

  企业创新

  从风险中嗅出利润

  ■ 本报记者 王丽颖 发自上海

  当乔布斯离开苹果公司后,世界在回顾乔布斯传奇一生时得出了一个结论:能推动创新的人其实就是企业领导人自己。只有这些领头人把员工智慧凝聚起来,才能在整个行业内形成一种创新文化。

  不少行业人士认为,中国企业家缺乏冒险精神,不敢创新,更不敢创造,近年来一直是国外企业创新路径的追随者。拿中国电视机行业来说,从背投电视到现在的液晶、等离子电视等一直在追随着国外品牌的创新步伐发展,不仅不能快速拿到市场,同类产品也缺乏话语权。

  作为企业,要想突破经济低迷困局,就得利用创新手段避免企业被淘汰。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合伙人吕谋笃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济大背景不乐观,守旧是守不住的,企业必须通过创新来找到新的出路,而转型时期的创新必须从企业管理、服务、产品和运营模式方面着手。”

  吕谋笃认为,在新一轮紧缩后,企业正在从粗放型创新向精细化创新过渡,这主要体现在运营模式的创新。精细化的创新主要从管理层入手,从苹果集团和多家IT企业的发展历史看,一位将创新意识摆在企业发展首位的领导者才能给企业注入活力。

  创新的原动力必须来自企业自身。贷款难等经营困难肯定会阻碍中小企业创新,但创新步伐并不能因此而停止。吕谋笃表示,创新就是要在困难中坚持,如果将创新的希望寄托在国家政策扶植上,那还是欠缺原动力,因为政府的扶植往往没有方向感。只有企业根据自己的客户需求不断地追求创新,最终反过来吸引政府支持,这样才能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创业氛围。

  创新来自高素质人才。当被问及什么样的人才是顶尖人才时,吕谋笃认为,“只有那些将创新思想落实的人才是真正的顶尖人才。现在,人们都不缺乏创新理念,缺的只是实现创新的人。真正的创新人才其实是企业家自己,他们是展现创新思想的领航者,是他们将风险转化为企业利润。”

  行业转型

  制造业:还需练“内功”

  ■ 本报见习记者 袁源发自上海

  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黄金期,然而今年中国国内制造业遭遇了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大一次挑战。汇丰发布的PMI(制造业经理人指数)数据依旧没有超过50.0的荣枯分水岭,显示中国制造业前景仍不容乐观。有人说,制造业已经过时了,不代表产业结构变化的方向,并开始对是否应当继续发展制造业犹豫不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上述看法并不认同。他认为,目前中国的制造业依旧存在综合优势,“目前中国制造业整体体量大,今年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些行业优势有所削弱,比如能源、土地、劳动力等低成本资源优势减少,这是中长期意义出现的变化。但制造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徐康宁也撰文指出,中国目前仍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从产业结构上看,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在没有完全实现工业化之前,制造业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离不开制造业的发展。

  “制造业面临的问题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冯飞表示,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制造业不再大出大进,原本依靠外部市场的状况遭遇挑战。目前的经济复苏不是原有的复苏,而是结构变化引发的经济再复苏,中国制造业往往通过量的扩张来获得效率增长,然而眼下再继续进行数量上的扩张,难度较大。“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进行价值链升值,将加工组装数量调低,更多地进行开发设计、品牌升级,苦练内功。如果中国能明显提高制造业产品的品质,提升结构层次,单位产品的增加值就可以扩大数倍”。

  能源业:关键靠机制

  “十一五”时期,能源和资源压力持续加大、能源安全问题已经凸显。冯飞认为,进入新的五年规划,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新的能源发展规划的主线。

  “首先要优化能源供应结构。从能源供给层面来说,从前中国大量依靠化石、煤炭等能源,众所周知,中国的能源供给结构70%依靠煤炭,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40个百分点,截至去年年底,非化石能源占整个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仅在9.6%。今后需要更多地开发利用高效清洁能源。”

  在冯飞看来,能源发展方式的变革转型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调整体制。在推行节能方面,价格决定其替代深度,应确定价格形成机制。应当要使能源和资源产品的价格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环境损害的外部成本。“电价改革具有核心作用,电价改革不仅仅是能源的问题,它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个‘牛鼻子’”。

  “在需求层面,应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将节能减排放在第一位。这其中,开发与节约并重,而且应当把节约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而如何建立一个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最为重要。”冯飞指出,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原则上由市场机制、政策机制以及监管机制构成,其中最关键是市场的机制。市场机制是达到资源配置效力最优的方式,没有其他的方式可以替代。这样才能使得企业的节能行为真正是内生的、自发的。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