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周口制鞋产业集聚区:足下千里始于周口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4 22:34 来源: 经济视点报

   周口已摸索出了一条以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工作的良性发展之路。创新体制机制,整合配置资源,优化发展环境,努力打造“门槛最低、成本最小、信誉最好、回报最高”的投资洼地。

  □经济视点报记者 祝良华

  充裕的劳动力、便捷的交通、倾斜的政策优惠等,这些优势是每个承接产业转移的集聚区都会着力渲染的,以此吸引客商们的注意。

  周口制鞋产业集聚区也不例外。400多万的劳动力、区位优势、水陆铁全方位的交通体系等,在周口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宣传资料上赫然在册。

  

  传承·开拓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周口市鹿邑县的一个乡镇就云集了两家“有故事”的制鞋企业。其中一家企业,以生产黄牛皮为主,曾经创下了很好的销路,但种种原因,后被郸城县一家制鞋企业兼并。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赛潮皮鞋走向了郑州,在郑州开了许多专卖店。良好的销路,过硬的质量,较早的起步,让之与红蜻蜓等另外三家名鞋傲立业界。

  对此,周口市商务局综合科科长王振中说:“丰富优质的皮革原材料,为制革业的加工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然而,仅有先天优势并不能保证一个产业出行更远。

  王振中说,赛潮皮鞋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后期暴露出诸多弊端来,使得赛潮皮鞋走向下坡路,到2001年时彻底倒下。

  然而,这些曾经的周口制鞋辉煌并不仅仅写入了历史,或许是因为相隔时间较短,它的口碑竟传到了南方沿海城市甚至台湾。在南方那些制鞋企业越来越掣肘于人力、土地、电力等生产要素时,他们把目光描向了周口。

  与承接产业转移相同的另一历史使命,便是重振周口的制鞋业辉煌。

  王振中告诉记者,周口皮革业历史发达,就在今天,许多乡镇的制鞋厂也有较大分布,比例很多,虽然规模很小,但并不缺少技术。

  

  集聚·分散

  近年来,周口市大力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制定优惠政策,创新体制机制,整合配置资源,优化发展环境,努力打造“门槛最低、成本最小、信誉最好、回报最高”的投资洼地。

  王振中认为,周口已摸索出了一条以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工作的良性发展之路。

  2010年,周口市外贸出口1.8亿美元,增长28.7%;引进省外资金175.9亿元,同比增长15.8%。同年,周口被河南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制鞋产业出口基地”。

  投资洼地即产业集聚区的代名词,着重点在“集而聚”。周口市依托产业集聚区,打造鞋业出口基地,从而改变目前制鞋业分散的现状。

  令人诧异的是,通过与江浙、台湾等地区的客商交流得知,政府牵头的这一构想并不为他们全部认同。

  王振中分析,劳动力曾为江浙、台湾地区的企业开辟江山立下功劳,然而越来越紧张的人力资源却绑架了当初建在同一地块的企业,想要上升就要走出去。如今,既然选择劳动力丰富的内陆城市,就一定要汲取之前教训,产业要集聚,更要分散开来,这样才能长久保证劳动力持续供应。

  根据考察调研,周口市政府把这一意见作为制鞋产业集聚区的重要参考。

  王振中介绍,根据规划,制鞋产业集聚区并没有集聚在某一个行政区域内。周口下辖8个县,每个县都要承接制鞋产业技术转移。

  目前,周口市共有11个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129.7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投资总额120.5亿元。“许多外来企业入驻三个月就能投产。”王振中表示。

  这一速度引发了产业集聚区的虹吸效应。周口的制鞋企业生产的世界品牌占比高达85%。

  从去年10月至今,周口共引进19家制鞋企业。初步形成了以扶沟宝昌鞋业、西华凯鸿鞋业、商水强鸿鞋业、鹿邑祥龙鞋业为龙头的制鞋产业集群。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