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磷集团:创新助企业驶入快车道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5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作者: ■本报记者马蕊 通讯员赵丹
云南南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65.7亿元的营业收入,荣登2011云南企业100强排序第十八位,并成为云南民营企业的领跑者。其成长的核心动力是什么?是自主创新、与时俱进的自我要求。南磷集团董事长王安康对企业干部的素质要求核心是:要具有创新能力及唯实作风。创新、唯实成就一切,始创于1991年的南磷,在20年的光阴中破土而出,成长为云南民营企业的老大,驶进了高效循环经济的快车道。
当下的云南南磷集团,已发展成为一个以能源、氯碱化工、精细化工及磷产品深加工为核心产业,集研发、生产、经营、进出口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化工产业集团公司,拥有员工3000余人,23家子公司。是云南省政府重点扶持的大型民营企业之一。
经营创新:黄磷出口工贸一体化
云南是个资源大省,资源型经济在云南工业中所占比例非常大,尤其是民营工业基本上是围绕着资源求发展,这就决定了云南民营工业“两高一资”的特点,南磷集团的化工产业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20世纪90年代初,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扶持,经商数年小有积累的王安康敏锐地抓住机遇,承包了昆明市进出口公司化工部,专业经营黄磷产品出口贸易,依靠勤奋和诚信,很快在国际市场站稳了脚跟,顺利地积累了进入化工行业后的“第一桶金”。
在当时,生产企业必须通过专业外贸公司才能将产品销往国外,可以说,如果安于现状,王安康和创业伙伴们也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了,但在与客户接触的过程中,王安康发现,一些国有企业僵化的体制完全不能满足国际客户对产品质量和包装的需求,随着出口贸易的不断扩大和国际市场的逐步稳定,他没有安于现状,决定自己投资兴建实体企业,按客户的要求实行订单式生产。1995年,他在云南嵩明投资建设第一个黄磷生产厂,开始走上工贸发展的路子,开创了黄磷出口工贸一体化的先河,使公司有了稳定的、品质有保障的货源。
此后的几年,公司迅猛发展。尤其是通过参与国企改革,先后在云南的寻甸、罗平、陆良等县建立了黄磷生产厂,1997年成为中国最大的黄磷出口企业。1999年正式注册成立了云南南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产业创新: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
2005年,南磷集团决策者们统一了认识:集团的主要产品黄磷作为“两高一资”产品,国家的管控将越来越严格,单一的黄磷生产和经营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企业要可持续发展,必须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根本出路是发展循环经济。
经过深入的调查,南磷集团在把握化工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围绕国家产业政策,依托云南省的资源优势,作出了发展磷化工下延精细化及氯碱化工相关多元的战略决策,投资建设30万吨/年PVC树脂及配套原料烧碱项目,2007年第一条13万吨/年PVC树脂及配套原料10万吨/年烧碱生产线顺利投产,成为南磷集团产业结构调整新的里程碑。
同时,南磷集团把氯碱化工和磷化工结合起来,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构建了氯碱化工——精细化工——磷、碱产品深加工——能源动力及绿色建材等循环一体的产业集群发展框架。至此,南磷集团建立了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
南磷集团敢为天下先,将磷化工与氯碱化工结合起来,以环境保护为基点,氯碱化工、磷化工及精细化工各产业相互支撑、循环利用,形成了“劣质煤热电——电解烧碱——聚氯乙烯——磷系列产品——工业废渣制水泥”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了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科技创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南磷集团以科技突破来推动循环经济建设与发展,优化升级产业结构。重点是清洁生产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资源回收和再循环技术、资源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化工新材料开发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等,逐步建立企业科技创新机制和化工新材料发展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通过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如通过引进和自主创新,将传统黄磷电炉的“三相三根电极”改为现在的“三相六根电极”,使电炉各项消耗指标大幅下降,主要能耗指标电耗平均由原来的13200kwh/吨降到12600kwh/吨以内,每年可节电960万度,折合标准煤1180吨;聚氯乙烯装置电石水解过程中,电石渣上清液经沉降冷却降温处理后,再返回乙炔发生系统循环利用,达到每年减少污水排放量270万吨,减少排污费以0.05元/吨计,节约清洁水以0.18元/吨计,则每年可节约成本62.1万元……通过多项工艺技术的实施,既可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又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不仅保护了环境,同时由于资源消耗量的降低,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是依靠新技术产业化,加强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如氯乙烯工序在对过量氯化氢的处理中,采用组合式吸收——解析工艺,解析出的氯化氢气体送入混合脱水工序后循环利用,每年可回收氯化氢气体5500吨,按每吨氯化氢1000元计,可节约氯化氢成本550万元。不仅解决了废酸浓度低杂质高难以销售的问题,而且从源头上解决了传统工艺中大量稀酸对环境的污染。
三是实施产业组合,变废弃物为再生资源,达到资源再生利用。如公司10万吨/年电石装置选用全密闭大型电石炉,电石炉气经过处理之后,用于气烧窑生产石灰,按每吨电石副产炉气约400Nm3,其温度400~600℃,热值相当于150公斤标准煤。利用电石炉气生产石灰,相当于节约标煤15000吨/年。同时配套先进的布袋除尘技术,回收的石灰粉用于水泥装置,替代商品石灰循环利用,各种废弃物“吃干榨净”。电石装置电炉电耗稳定在3200KWoh/吨以下,实现了电石行业的低耗清洁生产。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使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不仅彻底解决了工业废渣的运输堆放及二次污染问题,创造了巨大的环保效益,还为南磷赢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管理创新:不断完善追求卓越
南磷集团在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在科技、人才、质量、营销等管理环节当中提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管理理念,不断健全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创新企业发展的管理机制。
生命安全高于一切,南磷集团始终将维护员工的安全放在工作首位,王安康董事长历来强调“安全环保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和生命”,他要求把安全意识深植入员工心中,把安全管理贯穿所有工作的始终,严肃踏实地做好安全和环保工作;领导必须深入生产施工第一线,身体力行,与员工在同样的环境下工作,发现安全隐患,建立安全保障,消除安全事故。2010年5月起,集团开始推行安全标准化贯标工作,目前已有寻甸、嵩明、防城、泰兴等多家子公司通过危化品安全生产标准化验收,集团要求其他子公司都要在未来一至两年内通过安全标准化验收。同时正在开展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OH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创建工作。
南磷倡导“一流的工资聘用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管理产生`一流的效益,一流的效益支撑一流的工资”的人才观,把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作为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发展机制——员工多渠道成长激励机制。近几年来,南磷集团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共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管理人才200余人,引进的人才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
纵观云南南磷集团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不断创新、不断调整经营方式和产业结构的中国民营工业企业发展史。南磷集团正是依靠不断创新的勇者魂魄,开创了企业发展的大格局,并期待将奔涌的勇者血脉代代相传。如今,勇于创新、脚踏实地的南磷人正在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行走在化工产业循环经济高效发展的必由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