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买欧债不能只算经济账(国金时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6 03:24 来源: 国际金融报

  

  新加坡宣布不购买欧债,是否在提醒中国也不该买?国内这样的声音不少。其实,如果只论经济成本,购买欧债的成本高,风险高,还很可能一赔到底。美债违约风波已经让我们惊出一身冷汗,何况更危险的欧债?所以新加坡的担忧不无道理。

  但国家战略并非一时得失。正如当年美国的马歇尔计划,一开始考虑的也不仅仅是经济收益。虽然马歇尔计划与购买欧债风马牛不相及,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能收获高度的信任。国家跟人一样,雪中送炭总好过锦上添花。

  关键是收获能否大于付出。与新加坡的国际环境不同,中国远没有摆脱“敌意”或“挑剔”的国际舆论。所以新加坡可以单纯考虑经济成本,本能地趋利避害。而中国则不同,我们更需要3.2万亿美元外储的“财富杠杆”,去撬动以往撬不动的议题,比如正在讨论的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还比如更为合理的中欧外贸结构,更为开放的欧洲市场。这本来就是一种交换,有人建议,相比欧债,欧洲资产是更加划算的选择,但任何投资都一样,风险与收益都是成正比的。

  所以中国一开始就没拒绝这个“买卖”。此前也少量地购买了一些欧债,高调唱多,频繁投信任票,虽然“烟雾要比火大”,但不难看出中国态度。因此,买不买并不是问题,相反,买多少和何时买是更为急迫的考量。

  那么,该买多少?欧债是个无底洞,仅意大利一国的债务就高达2.3万亿美元,仅中国一家杯水车薪。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很“担忧”,说即使中国牵头进行救助,也无法解决当前的债务危机。其实,这么说是故意夸大了中国在拯救欧债危机中的地位。类似这样夸大“中国拯救”的论调很多,比如说人民币或借此拯救将“主导世界”也是如此,英国《金融时报》就发表了题为《人民币即将统治世界》的报道。问题是,担忧一个尚不能自由兑换的货币主导世界,这本身就是个笑话。

  有一点必须明白,中国并非拯救欧债危机的“第一责任人”,所以中国不能作出成功拯救的承诺。应该有这样觉悟的也许是德法,但肯定不是远在东方的中国。当然,这么说,并非割裂中国应该承担的责任,但可以更清楚看出“中国拯救”的地位。对这一点,我们的认识很清醒。

  何时买是个时机问题。欧洲民众和欧洲官员对欧债的理解并不相同,因为欧债危机的传递有延迟性。有时候,同样一笔钱,可能讨好了政府,但并不讨好民众。尤其是在缩减开支的痛苦没有伤及自身时,可能不能深切体会雪中送炭的温暖。欧债是一扇为邀请中国而敞开的大门,不仅仅是政府间合作,还有更细致的民间交流。相比而言,我们应该更珍惜来自欧洲民间的信任。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