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儒商的精神家园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7 02:07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俞燕
都知道,南有徽商,北有晋商。
两者的区别,我没有比较过:我没有去过安徽,对于徽商的印象,大概只有“红顶商人”胡雪岩的一点轶事,还是主要来自台湾那部演绎他的故事的电视剧《八月桂花香》。
可我到过山西,去过乔家大院、平遥古城,还有常家庄园。至少在视觉上,我对晋商的历史有了一点粗浅了解。
山西榆次常家,不仅仅把自己当作富商,还是饱学的儒商。
明代弘治初年,常家始祖常仲林,由太谷惠安迁于榆次,以牧羊为生。清康熙年间,七世祖常进全开始经商,以茶业发家,制茗于武夷山,拓万里茶道,茶叶远销蒙俄欧洲,乃国内对俄贸易第一世家,延续兴盛二百余年。
“仓禀实,知礼节”,家境渐渐殷实的常家,开始注重教育和培养人才,清乾隆至道光年间,更加注重兴学育人,家办私塾多达17座,族内各家几乎都设有书房,甚至族中女辈亦饱读诗书。
人家学而优则仕,常家却“学而优则贾”,重商儒互长,培养的人才,不送去做官,而是输送商界。这一代代家学渊源的商界精英,把儒家的道德思想融于商道,成为名冠三晋的儒商。世人如此评价常家:“有志四方,货值居奇,俨然孔门之端木;决胜千里,奇能致富,不让越国之大夫。”
渐成家族规模的常家,需要一处精神家园,放养心灵。
明末清初,始建常家庄园。
常家庄园位于榆次西南东阳镇车辋村。“车辋”由四个小自然村寨组成,中心建一大寺,与四寨相距各半华里,如车辐状,故名“车辋”。
清雍正至光绪年间,晋中民居建筑进入黄金时代,常家庄园则堪称三晋民居建筑之首,乔家大院则是另一处代表之作。不过两个大院各有格局,所谓“乔家一个院,常家二条街”。
第九世传人常万玘、常万达兄弟时期,万玘从南向北建成一条街,俗称西街,在这条街上建“南祠堂”,立“世荣堂”;万达则在村北建了一条新街,俗称后街,建“北祠堂”,立“世和堂”,这便是“常家二条街”的由来。
庄园占地60多万平方米,南北宅院紧邻,没有一条横向通道,形成了“临街门户依次开,堡门关闭如一堂”的格局。
偌大一个常家庄园,如果一言以概之,就是:“一山、一阁、两轩、四园、五院、六水、九堂、八帖、十三亭、二十五廊、二十七宅院”。
庄园构建之妙,在于将北方的严正端方和南方的灵秀绮丽,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主体建筑以北式庭院为主,每个正院均有内外两进,外院南房倒座一律临街,东侧辟有门楼。前院有东西厢房各五间,正北则是一处倒座南房,正中设垂花门。
里院呈长方形,面积是外院的一倍,上房与南房对称,东西各有厢房。如上房、南房各八间,则以“正五偏三”的模式,隔出偏院,以显“方正”之规、“等级”之矩。
附属建筑则蕴南国园林建筑特色,每所里院正中,皆有一座飞檐斗拱的木结构牌楼,两侧各有砖雕花墙,将正院隔成“里五外五”、“里五外四”、“里五外三”等形式,整齐中有变化。
后花园静园,是北派最大的私家园林,集南北园林之大成,被誉为“北国民居第一园”。分为杏林、可园、遐园、狮园,各园甬道回廊曲折其间,亭榭楼阁点缀,恍若置身江南园林。
“石芸轩”号称“华夏第一书院”,内有以“德有邻”、“志于道”、“学而思”、“思无邪”的孔子格言命名的四亭三廊,东廊的“听雨轩法帖”,收集了唐至清50多位书法家的作品,西廊有常氏北子遗墨法帖,“御笔亭”则收集了从夏禹到清宣统44个帝后墨迹……
千里堡墙、八道堡门之内,便是常家主人追求“可燕居、可耕读、可修身、可遐想、可观赏、可浏览、可悦心、可咏叹”的精神庄园。
又一百年,倏忽而过。
常家庄园未见破败,早已不闻读书声。
去的那天,风声雨声正紧。
声声入耳,辨不清,是风声,还是雨声。插图/苏益(作者为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