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第一代中国企业家的思维误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7 09:20 来源: 中国经营报

  郑作时

  七八年前,TCL曾经做过一款产品,叫信息家电。信息家电的核心意思就是试图让一个屏幕承担多个功能,既可以放电视,又可以显示电脑主机传来的信号。公司把这个屏叫做“HID”,当时运作这款产品的阵容也很豪华,是由吴仕宏和杨伟强担纲的。熟悉TCL的人都知道,这两位在这个公司里,当时都属于大佬级人物。

  以这样的口吻提及这款产品,读者差不多就知道它将是一个豪华团队推出的失败案例。现在,中等收入的家庭里,一户人家差不多都会有十几块屏幕,有电脑的、电视的、手机的、电子相框的、音乐播放机的屏幕,等等。比尔·盖茨当年有个愿望,要让每张桌子上都有一台电脑。他当年的愿望基本已经成为了现实。在屏幕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细分的情况下,当初TCL推出的多功能屏幕,显见得与社会的潮流是相反的。屏幕不是个珍贵东西,消费者肯定希望它越来越拥有强大的单一功能,但TCL却费力地去做它的多功能,这就违反了消费者的期望,失败是必然的。

  不过,我倒无意去否定TCL公司以及李东生和他的团队。虽然这款产品失败了,但我们从失败的努力中可以看到他们努力创新的痕迹。因为信息家电本身其实是体现了一种思想的,只是这种思想与现实的发展趋势相反而已。

  在一流中国公司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思想。比如说洗衣机要能洗地瓜;衣服要正反面都能穿;公文包里要有名片夹;食品要能保健;手机要能取代照相机的高清晰度,还要能放音乐;要细举起来,这种产品太多了。总结诸如此类的产品有三个字,那就一定要多功能,就像TCL的信息家电一样,最好是一件商品把所有的活儿都干了。

  这种产品,有些在早期的市场上还获得了成功。比如说能洗地瓜的洗衣机,据说海尔拿它主打农村市场,受到了欢迎。不管洗地瓜的洗衣机是不是真的成功过,但保健食品风靡一时肯定是真的。

  不过我们知道,那都是中国社会步入繁荣之前的事情。彼时,一方面消费者手里的钱很紧,希望买一件商品解决多个问题;另外一方面是关于商品的知识也不多,比较信任厂商的说法,因此这些产品能够大行其道。不过到了现在,不要说能洗地瓜的洗衣机不见了踪影,保健食品恐怕也不会有机会再像以前那么深入人心了。人们会清楚地知道,食品就是食品,指望它能保健,很难。

  国内的第一代企业家对于中国从贫困走向繁荣的记忆深刻,很可能就导致他们的误区。不过对于繁荣之后的消费描述,国内经济学界却没有人去做,我们的经济学家们忙着成为政府的智囊,尤其是喜欢批评80后的青年人,却忘了他们可能是时尚的发源地和新潮流的代表者。

  年轻人喜欢什么?这是真正的商业经济学者们该追问的,也应该是企业家们该去实现的。比如,我就不知道为什么年轻人这么喜欢苹果公司的产品。但我模糊地知道,可能这就是趋势,人们从贫困走向繁荣之后,很可能就意味着对商品标准要求的提高。年轻人对苹果的喜爱,不是因为别的,正是因为它符合了他们心里的那个标准。如果我们说商品可以分粗制滥造品、工业品和艺术品的话,那么苹果的产品基本都属于艺术品级的。而一个年轻人,不管他有多贫穷,他至少会想拥有一件艺术品级的产品。如果加上对于IT的偏好的话,那么苹果的产品就幸运地成为“那一个”。

  我们对于时尚的概念,几乎每一代都是从年轻人那里得来的。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的牛仔裤、长发、墨镜,还是被当时的老顽固们称为“短袖套头衫”的T恤,都是年轻人首先喜爱然后进入主流社会的。如果年轻人连创造时尚的权利都失去了话,那么他们就只能造反了。

  企业家的误区是事实,不过答案却不能在他们身上找。如果说科学是研究自然的,那么商业就是研究人的。想想中国企业也真可怜,他们没有好的科学研究机构做后盾,也没有好的商业研究机构做后盾,企业家们其实大多只能靠猜和抄来做公司。这对中国社会来说,是一个悲哀。对于企业之间的国际竞争来说,差不多就像是把赤手空拳的士兵送上战场一样。

  如果政府有空,是不是该想想这事儿?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