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摆脱“食用地沟油”的噩梦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7 09:19 来源: 中国经营报

  顾骏

  近日,公安部统一指挥浙江、山东、河南等地公安机关,破获了一起特大的生产销售“地沟油”的系列案件,摧毁了涉及14个省的地沟油犯罪网络,抓获32名主要犯罪嫌疑人。这是公安机关首次全环节破获以地沟油为原料制售食用油的重大案件,也是国家首次就国内存在地沟油生产销售的正式表态,其意义不可谓不大。

  地沟油,说起来令人恐怖,其“最不可怕”的来源是厨房用过的废弃油,最恶心的是由厨房流入下水道甚至粪管的浮油。然而,如此恶劣的“产业”已经悄悄地运作多年,并形成由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六大环节构成,上下游分工合作的利益链,虽经媒体多次曝光和揭露,但一直处于某种暧昧的状态。这次终于有一家年产4万吨“生物柴油”的专门从事地沟油生产的“大鱼”,披着“高新绿色企业”外衣的济南格林公司落入法网,据报道,现场封存的准备出厂的地沟油就达972吨。

  用地沟油生产销售“食用油”,固然可恶,但真要全程落实监管,却面临不少难题。

  首先,要将生产销售地沟油的从业者绳之以法,必须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地沟油被作为食用油销售,而掏捞、粗炼、倒卖和深加工这四个环节的从业者,往往谎称是“工业用油”,所以难以定罪。真的利用厨余生产油脂,还属于“资源循环利用”,应该给以鼓励,格林公司的“高新绿色企业”招牌,就是借了这个名头。

  其次,至今研究人员尚未找到地沟油的特征性指标,无法一锤定音,让混迹于粮油市场的地沟油当下原形毕露。上规模的地沟油生产企业完全按照正常食用油的指标,设计“深加工”工艺,经过物理化学处理,再按一定比例同正常食用油混合之后,地沟油的主要物理化学指标完全可以“达标”。失去检测手段,市场监管难以奏效。

  最后,生产地沟油技术简单,成本低廉,“效益良好”。掏捞是个力气活,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只要不怕恶心。粗炼中,人工和柴火是主要开支,生产的粗油却可卖3000元/吨。中间商收购粗油,转卖化工厂,售价可达5000元/吨以上,扣除运输等成本之后,每吨稳赚数百元。而格林公司以5600元/吨的价格收进,仅仅经过物理加工,售价可达8300元/吨。而在市场上,现在大豆油大概在10000元/吨,零售商还有差不多20%的毛利空间。

     正因为存在现实的困难,专家提出,能否在严防地沟油流入餐桌的前提下,创造条件,让这一“魔鬼”产业改邪归正。中国饮食文化决定了每天会生产出大量厨余,且富含油脂,如能将其转变为工业用油,尤其是生物柴油,就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日本已建立从厨余中提炼生物柴油的全套管理体系,从餐厅厨余的收集、提炼加工,到最后炼成生物柴油之后,加入刺激肠道,促进排便的蓖麻油,确保其不会重回餐桌。

   要借助市场机制来管住地沟油,关键在于达成三个“成本效益”平衡。

  其一是市场效益的平衡。赢利状况是决定生产者将地沟油导入生物柴油还是“食用油”市场的根本因素。生物柴油采购价低了,地沟油就有市场,高了,财政补贴不堪负担;同样,厨余的收购价高了,炼制生物柴油的企业接受不了,低了,地沟油生产者又会来竞争。所以,需要根据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精准确定生物柴油的价格,这才能影响地沟油生产者的决策。

  其二是综合效益的平衡点。地沟油生产者不但有经济成本,还有面对法律后果和行政监管的成本,加大对地沟油的打击力度,可以增加生产者的成本,减少他们的生产动力,如果再提高生物柴油的补贴,可望对地沟油生产者产生明显的引导作用。

  其三是财务效益。政府监管地沟油,确保其不会流入餐桌,需要管理成本,这个成本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主动成本”指政府用于促进资源回收利用,保障国民身体健康的财政开支;“被动成本”指用于加强监管,打击犯罪的部分。两种成本相互关联,此消彼长,但显然,前者可以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更大,也更值得投入。

  所以,明确政府的职责,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加大监管力度,疏堵结合,化废为宝,解决地沟油上餐桌问题,还是有希望的。邻国已经做到了,中国没有理由说做不到,人民期待着摆脱每年以万吨计的“食用地沟油”噩梦。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