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警惕财政收入的过度增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7 09:20 来源: 中国经营报特约评论员梁发芾
财政收入一如既往地喜讯连连。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财政收入7546.37亿元,同比增长34.3%。对于这样的增长,财政部解释说,是因为清缴4月至6月石油特别收益金所致。其实,如果不看8月份的增幅,看看1~8月的数据,全国财政收入74286.2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9%。增幅仍然超三成。
不管怎么说,今年财政收入大幅增长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而全年收入超过10万亿元基本没有悬念。这样的高速增长,对于社会公众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如果考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的曲线,是一件饶有兴味的事情。数据表明,改革开放时的1978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31.24%。以后,财政占比的数字逐年下降,到了1995年,就降到了谷底,仅仅是 10.67%。而从这一年开始,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又逐年回升,2007达到20.80% ,而去年达到26%。这条非常清晰的曲线的走势,与中国改革的走势是一致的。从1978年发端的改革,就是为了改变财政收入比重过大、政府包揽一切、既管制经济也管制社会的痼疾,通过放权让利,使企业和社会恢复生机。而放权让利的结果是,政府的收入份额减小了,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份额增大了,因而,企业和社会的活力被激发,被释放。而政府宰制社会的能力,也随着收入占GDP比重的下降而下降了。所以,完全可以说,这条下降的曲线,表明的是小政府大社会的一个改革趋势。
但是,这样的趋势后来被强力扭转。改革十多年以后,政府就提出要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的改革思路(见刘佐《新中国税制60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税制改革,在具体税种和税率的设置上,充分贯彻了这种精神,主要税种的税率与国际相比都是偏高的,再加上不断完善的征管措施,从此之后,以税收为主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连年上升,财政收入连续十多年大幅度高于GDP的速度增加,高于预算规定的增幅。这种增长,对于财税部门来说,当然是辉煌的政绩。
即使是这样,针对人们的质疑,一些官员和专家对于中国财政的GDP占比,仍然认为偏低。事实上,这种辩护是没有说服力的。上述财政收入数据,是一种小口径统计,即预算内收入,并不包括预算外收入如社保、土地出让金等政府收费和基金,当然更不包括制度外的灰色收入。如果将这两项一起统计,即学界所谓大口径统计,按照一些学者的研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很可能超过40%了。
政府各项收入加总,占GDP40%,这已经超越不少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2007年,下同)32.91%、日本32.32%、瑞士37.32%的水平了。还能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够大、不够高吗?
众所周知,在一定的时期内,政府与居民的财富是一种零和关系,即社会总财富一定的话,分配给政府的多,则留给居民的就一定少,虽然由于转移支付,一部分财政收入也会转化为居民收入,但是,总的来说,政府和居民共同分割既定的财富蛋糕,其关系呈现此消彼长的状态。这些年政府大幅度增收,其速度远远快于居民收入增长。以今年上半年来说,财政收入增幅超三成,而城镇居民的收入增幅仅为13.2%,农村的高一些,为20.4%,但是比起财政增幅仍然慢得多。而另一方面,财政收入占GDP份额不断提高的时候,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却一直呈下降趋势。这就是说,政府财政增收太多、太快,形成与民争利、国富民穷的局面,不利于百姓积累财富改善生活。
不宁唯是。如果没有健全的制度约束,更多的财政收入可能还意味着更多的腐败浪费。虽然国外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比较高,但是,由于这些国家完善的财政机制可以有效保障财政收入能够用于合民意的目的,即如超级大国的美国,其大使出差也只能坐经济舱。而在中国,民主财政制度尚未建立,约束政府财政支出权力的机制并不存在,即如天怒人怨的“三公”支出已成为公众无法窥知无法判断的无底洞,无论怎样的资金,都难填不受制约的权力的欲壑。近日曝光的湖北省巡视组13人在贫困县秭归20天开销80多万元的丑闻,再次证明,如果政府财政不公开,不透明,不受监督,不受制约,那么,收入越多,奢侈腐化将会越多,增收对于公众而言是祸不是福。
同样重要的是,财政收入增长过快、过多,政府掌控越来越多的资源,就有可能回到政府主导一切,主宰一切的老路上去。改革之前的中国,财政收入占GDP极高的比重,政府垄断一切,主宰一切,企业毫无效率,社会毫无活力。而今政府财政实力不断增强,而对于政府财政权力的约束机制并无建树,这种情况下,财政收入越多,回归三十年前的老路的可能性越大。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近些年的国进民退,就是强烈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