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新黄浦旧区“突围”(财经观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9 00:59 来源: 国际金融报

  

  本报记者 张颖

  新黄浦旧区“突围”(财经观察)

  “阔别”许久的八仙桥很快就要“回来”了。9月16日,一场以重塑八仙桥文化的研讨会在淮海中路金钟广场举行。与此同时,《城市的复活》举行首发式,选取世界上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模式的城区更新案例进行研究。

  上海华夏文化创意研究中心理事长、原中共卢湾区委副书记苏秉公说:“黄浦区、卢湾区两区建制撤销,设立新的黄浦区。‘撤二并一’为八仙桥地区的升级发展提供了契机,可以进行统一规划与调整。”

  商业提供生活方式

  八仙桥是上海的一处老地名,指的是金陵中路、龙门路、永善路一带。两区合并前,八仙桥一半在黄浦区,一半属于卢湾区,规划起来难度不小;合并后,八仙桥成了新黄浦区的中柱线,重塑昔日辉煌似乎就在眼前。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看来:“八仙桥的文化是混杂的文化,它跟新天地、田子坊不同,应该让更多的老百姓走进这个地区。因此在重塑八仙桥的过程中,应该引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像纽约这样的大都市,都有4000家书店;上海的书店总共不过200家。”

  “八仙桥在老上海心目中是一种‘小乐惠’的生活方式。”上海淮海商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荷生说,“商业必须要提供一种生活方式,比如,新天地是办公楼里的人谈生意的地方;田子坊是朋友聚会的地方;那么,八仙桥应该打造怎样的生活方式?”

  “现在,要在八仙桥做商业真的很难。”吴荷生告诉记者,这里的马路大多只有200米-300米,一头是上海音乐厅,一头是淮海路商业街;又或是,一头是中央绿地,一头是外贸小店;如何将其连接起来,形成一种氛围和圈子是八仙桥发展的关键。

  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伦新认为:“八仙桥的重塑可以做大文章,这里不能简单地重复新天地、田子坊,也不能孤立地做文化,更不是全貌复旧,而是与新时代文明结合起来。”

  活动突破发展瓶颈

  “坦白说,八仙桥已经不存在了。”在金钟广场38层的会议室里,正好能够俯瞰八仙桥地区的全貌,不过,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对记者表示,这里已经没有了老上海人心中八仙桥的样子,“八仙桥是上海重要的城市节点,重塑这个地区的关键是活动”。

  于海说:“上海的时尚是在弄堂里发端的,成为一个好城市的关键是不断创造历史事件。”在他看来,“两区合并也许是个错误,这不仅是个人简单的怀旧,而是历史文化的一种记忆。政府在进行旧区改造时不能太过蛮横。”

  “当然,城市的改造需要一点新思路。”于海告诉记者,“光靠陈逸飞是不行的,民间力量缺乏抗压性;光靠政府也是不行的,行政力量缺少创造性。我们需要更多‘另类’的官员,善于发现民间和社会的创造力。”

  对此,吴荷生表示赞同。在她看来,八仙桥的重塑要通过一些大型活动引人关注。“我们要恢复过去的八仙桥可能性不大,但是,我们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重塑八仙桥就是为了让20年后不要埋怨今天。”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