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不确定性增多宏观调控须考虑多种因素 每周金融观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9 05:35 来源: 金融时报

  李倩

  记者李倩刚刚过去的一周,虽然没有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出台,但是舆论并未因此放松对经济发展形势和政策走向的探讨,而9月14日至16日在大连召开的2011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传出的各种声音,则给大家或多或少带来了种种启示。

  由于前一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8月份CPI数据虽略有下降,但仍处高位,通胀阴霾始终没有散去。因此,围绕抗通胀的讨论在本届达沃斯论坛依然高涨。

  为管理通胀预期,有效抑制物价持续走高,我国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管理货币供应量和干预物价的政策措施,但在经济增速回落、粮食连年增产的情况下,目前依然出现物价涨幅持续攀高的局面。央行上周末发布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对物价满意度偏低,未来上涨预期依然强烈,超七成居民认为当前物价“高,难以接受”。放眼世界,通胀也困扰着其他新兴经济体。这其中包括许多国际国内所共知的原因,这些复杂因素互相叠加,无疑考验着各国宏观调控水平。

  针对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态势,温家宝总理在达沃斯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指出,中

  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今年以来,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我们将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根据形势变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切实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对记者表示:“温和通胀的压力会长期存在,因此从现在开始,比较务实、稳健的宏观政策应该要逐步长期化,而非短期。”著名经济学家、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认为,中国的货币紧缩政策可能会持续到明年。

  然而,随着调控走向的深入,“充分重视货币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也被提到议事日程上。也就是说,市场多了一些对经济增长的担忧,以及对可能走入“滞胀”的关注。这种担忧在于有数据支撑的通胀环境下实体经济活动出现走弱的趋势。

  专家指出,中国过去的经济改革中,无论存量部分的改革有多难,因为采取了同时推进增量改革的策略,所以缓和了存量改革所带来的社会压力。目前则要求中国在严控房地产和信贷泡沫风险的同时,启动新的增量经济改革来补充前进的动能。因此,为国内经济接续引擎,在眼前就十分关键。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朱民认为,中国经济要在经济增长和通胀之间寻找平衡点。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约翰·奎尔奇认为,中国经济应该尽快启动“消费”这一经济增长的内生引擎。

  值得关注的是,央行最新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和宏观经济热度预期指数延续回落趋势;居民消费意愿维持低位,储蓄存款意愿更高,投资意愿回落。

  温家宝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就提到我国将坚持创新驱动。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形成新的支柱产业。据了解,国家发改委正会同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等部门抓紧编制“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这是国家级重点专项规划,草案已经过了征求意见和专家论证等阶段,本月可能会提请国务院审议并发布。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还表示,接下来有关部门将运用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和重大示范工程的引导。

  诚然,虽然各国的国情不尽相同,但全球对于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领域有更多共识,这些产业具有较强的辐射性,有望成为全球和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也会为全球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空间,同时增加就业。

  如此来看,“根据形势变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切实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都是在保增长与控通胀中寻找平衡,这不仅是货币政策的关键,也是宏观调控的关键。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