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建交易所热潮向县级市蔓延 法律监管仍空白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0 00:07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刘永刚 王勇|北京、河南报道
“最近国内的交易所实在是太乱了,这个时候我们领导不能出来表态。”这是近日中部某市领导的秘书在回复《中国经济周刊》采访要求时的答复。这位秘书最后不忘善意提醒:“过了这个风口你再关注吧。”
交易所,一种对某种信息及物品进行交易的平台,如今正在国内野蛮生长。
目前,散落于全国各地的交易所已超过300家,交易品种更是超过百种。交易品种不仅包括稀贵金属、艺术品、金融资产、股权,还包括农副产品、医药产品。在一些地方,就连国画、大蒜、药品、人参果、红辣椒、丝绸都成为了交易所的“主营业务”。
如今,各地建立交易所的热潮已经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向一些地级市甚至向县级市蔓延。虽然都名为交易所,实际上它们的“血统”有很大差别。其性质既有国营也有民营;有地方政府支持的,也有小企业单干的;有“小打小闹”的,也有努力建成国际定价中心的。
“它们的出现,有着流动性泛滥的土壤,有着实体经济投资难的背景,有着地方政府对金融中心的诉求,有信息物流配送不畅的环境,也有商品自身金融化的冲动。”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贺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在此轮浪潮中,最为惹眼的当属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以及贵金属交易所,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这与艺术品、贵金属价格高涨有关。此外,在区域振兴规划推动下,金融资产交易所的组建也如火如荼。
“现在很多地方政府都想在当地搞一个交易所。”东北某省金融系统官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好多地方的心态是:趁现在还没人管赶紧先建起来,规矩出台之后再完善。”
当“试错”成为一种习惯时,即使没有规则也无大碍。
“遍地开花”——地方政府的“占坑”效应
地方政府的想法是,不管合不合规,先建立,等部门规范化以后,再做改变。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巡视员李小磊近日透露,由文化部联合北京市政府共同筹建的国家级文化产权交易平台——中国北京文化产权交易所正在审批中,预计今年内挂牌。
由于没有统一的监管机构,记者无法得到官方的准确数据,仅从各地媒体报道的资料中统计,今年以来已成立及拟成立的各种交易所数量超过20家。其中,比较火爆的当属文交所以及贵金属交易所。
6月3日,湖南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所挂牌成立,并低调发行了第一个艺术品资产包。同时,大连和厦门均表示要筹建文交所。7月,有当地媒体报道称,江苏省首家文化产权交易所将于年内在南京成立。7月15日,广东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微博)举行开业庆典。
不仅仅是文交所,随着贵金属价格的上涨,各地也嗅到了商机。
4月21日,昆明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开市;6月28日,湖南稀贵金属交易所宣告成立。与此同时,重庆、成都也有在今年推动设立“稀贵金属交易所”的计划。一些已成立的贵金属交易所,如位于江苏无锡的“中国不锈钢交易所”等还纷纷扩大市场热门品种,将白银交易纳入其中。
另外,在各地区域经济规划的带动下,金融资产交易所也有爆发之势。
4月7日,深圳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成立;6月2日,大连市第一家公司制金融产权交易机构大连金融资产交易所正式成立;7月5日,河北金融资产交易所成立。
厦门市政府也已经和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签署合作备忘录,拟在厦门设立海峡金融资产交易所。此前,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地均成立了金融资产交易所。
今年以来成立的交易所还有武汉城市矿产交易所、贵阳大宗商品交易所、吉林股权交易所、天津滨海国际知识产权交易所、天津农村产权交易所等。
在一些中心城市,交易所的数量更是已成规模。如重庆目前已有联合产权交易所、农村土地交易所、重庆股份转让中心、农畜产品交易所、药品交易所、航运交易所、金融资产交易所等多个区域性市场。
另外,在林权交易方面,也先后出现了中国林业产权交易所、南方林业产权交易所、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甚至一些县城也在挂牌成立林权交易所,从事林权交易。
“现在很多地方政府都在谋划着把自己的地区建成某种交易品种在全国的定价中心,并未考虑当地的现实的资金情况。”上述东北某省金融系统官员称,很多地方根本没有想清楚建交易所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跟风”。
“地方政府的想法很简单,不管合不合规,先建立,等部门规范化以后,再做改变。”上述官员称。
贺强称,由于交易所没有严格的门槛,没有统一的监管部门,一些没有完善交易规则和技术手段的交易所容易成为资本寻租对象。
备受争议——“纠结”的规则
郑州文交所一直期待,能在发展和法律规定的界限内,寻找到一个平衡。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交易所们之所以会受到质疑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出现了严重的法律与规则的冲突;二是交易规则在“打擦边球”。
在媒体密集的曝光和质疑之声下,“艺术品份额交易”这个原本生僻的词汇,现在已不算太过陌生。所谓艺术品份额类交易,是指把艺术品产权拆分为一定份额,在文化产权交易所平台上进行的公开上市交易。“艺术品交易”的基本原理与公司股票相仿:艺术品资产包拆分—— 一级市场出让——二级市场交易——退出。
尽管天津文交所目前备受质疑,但其他省市的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仍然遍地开花。其中最受瞩目者当属郑州文交所,在几个月欲言又止的“静默期”后,这个神秘的资本竞技场开始初露真容。甚至有评论认为,郑州文交所的经历是一个典型的从“创新—碰壁—变革”的案例。
7月22日,郑州文交所发布《郑州文化艺术品交易所关于份额产品经营收益分配方案公告》称,“经本所董事会批准,将通过举办展览、艺术沙龙、开发销售衍生品等方式专业经营进行交易的份额产品,经营利润以分红方式回馈给份额投资人。份额投资人除了能够享受份额产品本身的长期收益外,还可以获得所持份额产品的经营收益。”
这意味着香港式艺术品分红方案开始得到内地的认可和效仿。
近日,郑州文交所CEO张保盈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称,“我们已推出模拟交易系统,让投资者通过模拟账号和虚拟资金进行模拟交易,主要为了能够使会员投资人提前了解和掌握电子交易系统。”
7月22日,张保盈在其微博(http://weibo.com)上称,郑州文交所的交易软硬件系统在7月上旬就已经全部到位,目前完成全部联网测试工作,近期主要两项工作是仿真交易和银行账户对接,在8月上旬完成以上两项工作后,核心考虑的是上线时间点问题。
7月下旬,《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郑州文交所看到,5000平米左右的的办公场地整体装修基本完工,正在做最后的清理工作。
“我们正在按照既定的方案稳步推进。”张保盈坦言,“很不容易,和原来的预期是有差别,一方面是时间短,另一方面牵扯的面太广了,需要一个过程。”
不过,对于已经认购份额产品的投资者来说,这个等待似乎有点漫长。
“当初,认购的时候销售说明书上标明预计进场交易时间是7月中下旬,这到现在也没什么动静。”一位姓王的投资者称。
令更多投资者焦虑的不仅仅是何时正式上线交易的问题,他们更为关心的是已经认购的份额化产品《王铎诗稿》与《全辽图》的命运如何。
此前,郑州文交所推出的首批份额产品《蓝田泥塑》、《王铎诗稿》和《全辽图》,均受到了资本的追捧。
不过,就在火爆认购当日,国家文物局致函河南省文物局,指出依据《文物保护法》及实施条例规定,郑州文交所所销售《王铎诗稿》、《全辽图》涉嫌违法从事文物经营活动,要求河南省文物局予以调查核实,并及时反馈。
据一位接近文物部门的知情人士透露,因文交所为新生事物,其法律的适用问题等诸多层面尚无法盖棺论定,至今仍无下文。
张保盈亦向《中国经济周刊》坦言,“关于涉嫌违法从事文物经营活动的问题,目前,文交所正在全力解决中,一旦有了明确的调查结论,我们会及时公告,其他的份额产品会分批次上市。”
7月20日,郑州文交所发出《关于份额认购资金利息返还投资人公告》,公告表示,为了维护投资人利益,该所决定对缴款认购艺术品份额投资的,自购买之日起至份额产品进场交易前一日止,其间产生的利息在份额产品进场交易5个工作日后,归还投资人。
据张保盈透露,除此之外,郑州文交所对份额产品在投资人认购进场交易之后,份额产品在此期间被借展、出书、复制等所产生的利润将根据投资人份额产品的份数归属投资人所有。
“关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一些措施,需要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不能冒进,我们必须稳步前行。”面对投资者焦灼的等待,张保盈坦陈。
事实上,从最初有想法成立郑州文交所到现在已历时一年半之久,因其“艺术+金融”的特殊身份,从一出生就不是风平浪静,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轩然大波。
业内人士认为,郑州文交所一直期待,能在发展和法律规定的界限内,寻找到一个平衡点。
“从一开始,艺术品份额化的数量就控制在200人的高压线内。”一位参与论证的业内人士透露。
“从郑州文交所目前的规则来看,如每一个艺术品份额购买不超过200人,以及提高参与者的资金门槛,要求必须是银行VIP客户的特定人群,他们试图建立一道‘防火墙’。”河南省民营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立功表示。
“任何一个机构都必须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之内经营才是合适的,如果,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应该按照发展经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为原则去创新,这是文交所的最高理念。”张保盈坦言。
受到质疑的并不止郑州文交所一家。此时,“行业元老”天津文交所在沉寂了几个月之后也继续顶着争议前行。
据了解,天津文交所在7月重开交易之后,发行新产品势头正猛。7月15日,天津文交所《生命百合》和《翡翠珠链》两件作品开始了申购;7月21日,天津文交所第三批先发行的两件份额化产品《荷风千秋》和《翡翠龙璧》首次上市交易,涨幅均超40%。然而,新产品的代理商身份却出现谜团。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大多数地方性的交易所往往门槛较低,加之当地政府“占坑”的目的,所以很多机构显得并不专业。这样的结果便是很多投资者慕名而来,但却承担着巨大的风险。
早在2008年,华夏商品现货交易所创始人郭远锋卷款亿元潜逃国外,众多投资者损失严重。2009年,沂蒙山花生电子交易市场突然发出通告停止交易并对所有合约执行集中代为转让,令许多交易商蒙受损失。
此外,嘉兴茧丝绸交易市场发生的“变相期货交易事件”更是让很多持有茧丝远期合约的会员单位都遇到了交易对手莫名增加、突然要求提高保证金直至最后被强行平仓的“命运”。
此外,曾被称为制度创新的“做市商交易机制”也遭到质疑。有媒体报道称,天津贵金属交易所的会员构成中,没有一家是拥有正规牌照的金融机构,客户利益没有保障,“很多老百姓进去以后赔得很惨”。
泛滥之根——“钱太多”
“归根到底是流动性过剩,做实业不容易赚钱的话,大家还是要找投资出路,所以很多就去做这个”。
是什么原因导致国内的交易所“野蛮生长”?
北京工商大学(微博)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流动性过剩和市场内在需求催生了交易所火爆。“归根到底是流动性过剩,做实业不容易赚钱的话,大家还是要找投资出路,所以很多就去做这个”。
广州交易所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李正希认为,以产权交易市场为例,有企业国有产权、文化产权、农村产权、技术产权、林权、碳排放权、排污权等,虽说都是大产权范畴,但分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监管、许可,本可作为某类交易品种的事,部门的“条条”都要求设立专门的交易机构对口,交易所能不泛滥吗?
华泰长城期货综合部总监刘奥南说,在防止通胀预期的大环境下,自去年以来,监管层要求正规的期货交易所限制投机,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例如提高保证金、恢复征收双边手续费、加大合约单位等,大大降低了市场的投机氛围。“规范的市场门槛不断加高,让不规范的新市场有了泛滥的机会。”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也是今年上半年各地交易所纷纷上马的原因。比如天津贵金属交易所就是经天津市政府同意、市金融办批准发起设立;而云南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官网显示,该交易所由昆明市政府批准设立。
“这些交易所成立的背后自然有着地方政府强烈的利益诉求。”胡俞越说。“地方政府热衷于建设市场,因为交易所的设立可以形成聚集效应,不仅能吸引巨大的资金流,而且如果交易所做大,对相关的仓储、物流等行业都有益。”
作为一个新的金融创新项目,国内交易所的设立如今面临着法律监管的空白,“没人管。”
胡俞越说,所谓“没人管”是指没有明确的市场管理主体。这类市场既不属于有形现货批发市场,也不属于期货市场,因此,有些地方是“三不管”地带,缺乏有针对性的监督和管理。所谓“没法管”是指缺乏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对这类市场只有一个由国家标准委于2003年修订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的国家标准,仅从技术角度对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进行规范,没有针对这类市场的特性,及时从市场监管角度制定规范管理的法律法规,市场处于自然发展状态,甚至是无法可依。
“国家针对期货和证券交易所的设立要求必须由证监会批准,但是并没有法律法规规定地方政府成立现货或者中远期电子交易市场需要什么层级的监管部门审批,于是这些交易所自批自建也不能说是违法违规,并且事实上地方政府准予后,工商登记就可以完成了。”胡俞越表示,到目前为止,这类市场已经发展10年了,但还没有非常明确的主管部门,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
业内专家表示,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发展本地交易市场,而忽视了市场建设本身的规律性和政府监管责任。“地方政府的问题在于他们有着迫切的愿望和积极性推动这类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但是他们对于市场的风险意识都很淡薄,缺乏足够的认识。”胡俞越说,“而受害者就是普通投资者。”
未来命运——9月或出台规则
整顿“交易所热”时不能搞简单的“一刀切”,而要从治理结构和交易模式上进行细化的整顿。
面对交易所泛滥的情况,监管层开始发力。
消息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央行近期已对全国范围内的交易所进行了调查。“或在9月下旬,一份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整顿产权、股权市场的文件就将下发。”
实际上,从3月底开始,央行就已经开始对全国各地出现的交易所泛滥的情况进行调研。对于此次调研的内容,上述人士称,监管层也是想从各地在建立交易所目的以及目前设立的机构、股权、交易规则等方面了解情况。
“目前国内各地积极筹办各类交易所,这本是好事,因为交易所可以让交易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定价效率也更高。”消息人士称,“不过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某些不应该交易的东西也参与交易了。这就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反成为投机商套现的场所。因此,什么样的要素能够进入交易所进行交易要分清楚。”
该人士称,监管层现在担心的是,如果是一个普通的企业产权交易问题不大,但如果要把交易品种及规则按照A股的操作方式进行证券化就需要注意风险。毕竟现在国内已经有了像医疗药品为交易品种的交易所,如果涉及的投资者过多,就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此外,这些要素交易是否能够防止出现市场操纵行为也不好说。
据《经济观察报(微博)》称,监管层正在制定对交易所内的份额交易不能超200份上限的规定。
一家地方交易所人士称,200份的上限能有效地将交易所业务规范在一般的产权、股权转让平台上,使那些依靠散户投机生存的交易所失去生存空间。
关于一些已经出现问题甚至被勒令停止交易的交易所怎样善后也是中央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据透露,因为涉及到投资者利益,最后很有可能采取的方式是由地方政府出资,按一定价格回购交易标的,为出现问题的地方性交易所埋单。
有评论认为,这一次整顿不可能是“一刀切”了。“ ‘一刀切’的模式造成了许多市场功能的缺失,这种缺失一直到今天还对我们经济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发展有影响。”天津市副市长崔津渡表示。
多位学者也颇为赞同这个观点,认为整顿“交易所热”时一定要从其对实体经济的作用出发,不能搞简单的“一刀切”,而要从治理结构和交易模式上进行细化的整顿。“这一次整顿估计不会一棒子打死,而是会画一道红线。”
上述人士表示,原则上首先必须考虑风险问题,一旦出现风险由谁来埋单;其次,交易所可以试点,但规则不能乱,不能搞成变相证券化;第三,要确立规则,防止没有风险承担能力的投资者入场。
(本刊实习记者李勇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