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湖南:"80后"电工的成长之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0 08:4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9月上旬,入秋后的湖南大地仍燥热难当。十几层楼高的铁塔,1986年出生的谢玉干不到6分钟便稳稳地站在塔顶。他把腰上的两根保险绳与斜过来的钢铁横担紧紧扣在一起,然后猫着腰,脚踩着瓷瓶、导线,快速地来回移动。

  

湖南:"80后"电工的成长之路

  谢玉干在铁塔上带电作业。 何志强摄

  这是网建工人高空作业常见的一幕,但谢玉干这位“80后”硕士研究生的“特殊身份”,却使这普通的场景变得更令人品味。

  谢玉干2010年7月从安徽工业大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毕业后,被招聘到国家电网湖南省电网建设公司。一年来,他安心一线岗位,用双腿丈量了500里线路、攀登了50多座铁塔,还参加了世博会、亚运会、亚残运会等重大保电任务。

  “到基层去锻炼,到一线去发展。”谢玉干在网上看到了湖南电力公司招聘电网建设工人的信息后,放弃了刚刚谋得的安徽某大学的教师职位,成了国家电网湖南省电网建设公司第一个研究生爬杆工。报到第二天,他被“扔”到离长沙近200公里的衡阳西武警某训练基地,参加入职培训。

  2010年9月10日,谢玉干第一次登塔训练。恐高的他刚爬上铁塔几米便双腿打战,浑身发抖,他紧紧抱住铁塔再也不敢往上爬。运检分公司负责培训的技术员段启平一把拽着谢玉干的保险带,硬是把他拽上了30米高的塔顶。随后,他帮谢玉干绑好两根保险带,经检查万无一失,便一推他——就这样,谢玉干像蹦极一样悬吊在空中。谢玉干回到地面,发现自己的衣服全湿了,可从此再也不恐高了。

  实习期满,谢玉干被留下来分在带电作业班。从分到班里的第一天,他就渴望登塔作业,在蓝天白云间放飞理想。但是,一连几个月,他除了巡线砍青扫障就是当杂工,搬运工器具。

  去年11月4日,湖南郴州宜章,500千伏江城线1602号铁塔带电更换绝缘子。这是谢玉干第一次参加带电作业,他的任务是“辅助”。

  铁塔耸立在半山腰,山高路陡,离公路有7华里。谢玉干往返8次,硬是把几百公斤的工具和备件搬到了山上。等他把最后一串绝缘子扛上去,手脚磨出了血泡,肩膀磨脱了皮。他贴上创可贴继续干。山风猛刮,导线左右舞动,闪出蓝色的火花,发出噼里啪啦的放电声。仰望着45米高的铁塔,他的心悬了起来,师傅们却神情自如,动作娴熟,很快就把损坏的绝缘子换了下来。他敬佩不已,“我有种跃跃欲试的冲动”。

  这一天终于来临。今年5月8日,他首次以主力身份参加了江城线1307号铁塔带电作业。记者看到了他当天的日记,“尽管有点紧张,但我还是顺利完成了任务,我终于可以独当一面了。付出,总会有回报。”

  去冬今春30年来的最大降雪,使湖南电网部分线路出现覆冰。网建公司管辖的500千伏江城线耒阳段出现严重覆冰。该线路是连接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惟一的电力输送通道,承担广东省五分之一的电力负荷。2010年12月31日,谢玉干和同事李游请缨,要求参加冰情观测。当天,他俩驱车来到耒阳太平乡。这里大雪封山,天寒地冻,汽车强行抵达山脚,再也无法前进。他俩只好扛着帐篷、工具,一步一滑,跌跌撞撞,行进了10公里,才到达位于山顶的1398号铁塔,搭起帐篷,守护着这条500千伏的输电线路。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冰冻灾害,李游和谢玉干的主要工作是每天不间断地对线路实施覆冰观测,并每隔4个小时向公司报告观测结果及相关险情。在这个湘南的山坡上,陪伴他们的只有冰雪、寒风、观测仪器、高压铁塔和一顶红色小帐篷,他们日夜坚守,直到冰雪消融。紧张的时候吃吃泡面,不紧张的时候到山下最近的农户家中吃饭、打开水。茫茫雪海,山顶上只剩下谢玉干和李游,冰冷的铁塔无声地挺立。在这无边的漫漫长夜里,两个“80后”电工把他们的承诺坚守到春天到来的那一刻,这一坚守,就是30天。

  今年2月,谢玉干被破格提拔为带电班技术员。带电作业班的核心任务是“带电作业”,全班不到15人,要负责2000多公里线路带电作业任务。他发现,省公司停电更换500千伏耐张整串绝缘子,现行普遍采用的是手板葫芦和普通托瓶架两种方法,工具组装费时费力,取下和安装绝缘子串很困难。他多次登塔勘察、琢磨,找到了简单的解决方案:在横担和导线端各放置一个卡具,利用高强度绝缘绳索将卡具相互连接;收紧丝杆,将绝缘子串负荷转移到钢绞线上或高强度绝缘承力绳法。在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下,他将这一新的作业方案运用于实践,劳动强度和作业工具显著减少,作业效率成倍提高。

  今年7月,谢玉干被网建公司评为优秀党员,随后又成为国家电网湖南省电力公司最年轻的“优秀共产党员”。

  “心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他在日记里写道。今年7月13日,他应邀为省电力公司500多名新进博士、硕士、本科生介绍自己的成长之路引起强烈反响。

  采访感言

  心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

  告别谢玉干这批“80后”的大学生,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谢玉干等人用自己的行动证明“80后”、“90后”完全可以支撑起一片天地。

  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基层是新闻之源,基层更是长知识增才干练本领的大舞台。“心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当自己的就业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我们何不把眼光投向广袤的原野、广大的基层。基层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施展才华的舞台。到基层去,在那里实现理想,收获希望。

  (责任编辑:曹伟)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