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魔鬼”交易员们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1 01:24 来源: 国际金融报
本报记者 陈偲 实习生 赵轶凡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受到华尔街的不良风气熏陶,全球多数西方金融机构都已“近墨者黑”。无论是次贷危机,还是魔鬼交易员的戏剧性插曲,贯穿主线都是无处不在的道德风险。在金融体系赖以正常运行的互信前提被严重质疑之后,市场到处弥漫着不信任与信心不足的气氛,危机自然难以消除。
英国警方9月16日对涉嫌欺诈并伪造账目,造成瑞银(UBS) 20亿欧元损失的加纳籍交易员奎库·阿多博利提起诉讼,“魔鬼交易员”一词再次频现报端。凑巧的是,为阿多博利辩护的伦敦Kingsley Napley律师事务所,当年曾为搞垮伦敦巴林银行的交易员尼克·利森辩护。
而阿多博利事发前管理的“德尔塔一号”交易平台,也正是他的另一位“前辈”、造成法国兴业银行49亿欧元亏损的杰罗米·盖维耶尔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这些“一亏成名”的交易员背后,究竟有些什么样的故事?
隐患1:缺乏经验
在邻居口中,阿多博利是个衣着得体、言语恭敬的年轻人。他的房东,菲利普·奥克塔夫说,他每月会早早地把房租交了,“他是个好人,很有礼貌”。
他白天在伦敦的金融中心区为工作打拼,夜晚则沉浸在灯红酒绿的社交生活中。他喜欢泡吧、看美剧、喝昂贵的葡萄酒。上司说他很喜欢去法国、美国旅游,也经常回加纳探亲。他的父亲约翰·阿多博利是联合国驻加纳首都阿卡拉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曾在叙利亚、以色列和伊拉克工作,并且专程把儿子送到英国接受教育。
从诺丁汉大学毕业后,2006年阿多博利进入瑞银,担任见习投资顾问。两年后,金融危机爆发,瑞银为了节约成本,解雇了大批经验丰富的资深交易员,而从后方分析部门提拔了不少像他这样缺乏经验的年轻人,似乎由此便埋下了隐患。
从分析顾问到交易员,阿多博利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而尼克·利森在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做第一笔交易时,也只有25岁。之前,利森在摩根士丹利银行的期货和期权部门负责清算工作。他渴望进入交易厅,但未能成功,辞职后第二天便来到了伦敦巴林银行,继续从事清算业务。直到银行开设了新加坡分行,他才真正接近了交易工作。
隐患2:惩罚不够
后方清算的经验到底在前方派上了用场,不过,是用来掩盖错误。1992年,利森用一个“88888”账号掩盖了手下交易员价值6万英镑的损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手交易,一首审计的便利,让利森染上了做账的瘾,而“88888”账号里掩埋的亏损不断上升。在1995年神户大地震后,利森极力购买的日经指数一路下跌,最终使巴林银行损失5000万英镑,从而破产。
造成如此大的后果,利森仅仅被判入狱六年半。造成近50亿欧元损失的盖维耶尔,更是只在牢里呆了三年。不过他对判决似乎很不满意。
“在这个交易中我自己一分钱也没赚,我也没有欺诈。我只想做个好员工,替公司多赚钱。我只是庞大机械上的一颗螺丝钉——现在搞得我像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了。”在接受采访时,盖维耶尔说,“这判决令我惊讶。许多交易员的行为与我一样,并且我的上司清楚地知道我的所作所为。而银行却毫发无伤。”
和阿多博利一样,盖维耶尔也在“德尔塔一号”交易平台上操作。这个平台通常进行低风险的欧洲市场指数对冲基金操作,规定的风险额度是12.5亿欧元。“上司们屏蔽了警报系统。只要我愿意,我甚至一天能投入1000亿欧元。”盖维耶尔说。监管层知道他在冒险,但出事之前都熟视无睹。这种反常的金融系统将压力全都抛给了交易员,只为谋求短期收益。“我只要每晚做平交易额度就没问题”。
隐患3:上司默许
“‘德尔塔一号’就像裸露着矿藏的流沙。”一名交易员说,“管理层把一个手脚慢的新人放在那个位置是很愚蠢的。”
“要是他真的从2008年起就这样做交易,那整个瑞银伦敦的管理层就该被开除了。”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我想,只要这样的交易为银行带来收益,管理层就会睁一眼闭一眼。我要是知道更多内情,我或许就能说,瑞银当初是默许乃至授意阿多博利这样做的。在这些所谓的魔鬼交易案中,你要明白,交易员要是紧跟上司指示,又很听话,那离违法就只是一步之遥了。”
事实上,大批的内幕操盘手和其他“恶棍”们交了罚款,挨了禁令,便平安无事了。当然,还有许多没有违法,却犯下天大错误的人士平安无事。的确,金融界有时候是异常“宽容”的。约翰·麦瑞威瑟,华尔街著名的所罗门兄弟投资银行的交易员,已经在经营他对冲基金事业的第三春了。他所在的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在1998年金融风暴时由于判断失误,巨亏43亿美元而破产。接着,他手下的JWM合伙公司在2008年危机后也因大幅亏损而倒闭。而现在,以他姓名首字母命名的JM咨询公司又上马了。
金融危机后,许多搞砸了自家银行,或是刚被政府出手救助的金融机构的老总们,继续过着滋润的日子。的确有些老总被起诉,但真正要出庭的,大概只有冰岛前总理盖尔·哈尔德——他搞垮了一个国家。
令人不安的是,那些捅破泡泡的人,之前都是无名小卒,而真正吹起泡泡的人,带着丰厚的收益离开了战场。
在上周五被指控之前,阿多博利似乎意识到,他“尽心工作、尽情享受”的生活似乎走到了头。“等待奇迹。”他在Facebook页面上留下的最后一条状态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