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十年五成民营书店倒闭 传统书店走到生死边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2 15:24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十年五成民营书店倒闭传统书店走到生死边缘

  网络时代传统书店生存困局调查①

  文/羊城晚报记者 黄海云 实习生 苏嘉威

  图/羊城晚报记者 宋金峪 实习生 梁灏

  1现状

  传统书店陷入倒闭潮

  日前,广州最后两家三联书店相继悄然落幕。一年前,广州首家三联书店黯然撤出购书中心,在社会各界引起轰动。三联书店的遭遇并非偶然,今年以来,全国各地陆续有民营实体书店停业或濒临倒闭:杭州民营书店“光合作用”、上海“季风书店”、天津沪文书店、北京人文学术书店“风入松”……实体书店是否已走到生死存亡边缘?就此,羊城晚报记者走访了广州市内多家实体书店,对其生存现状进行了调查。

  此前,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书业商会在一份调查中指出,过去10年里有近五成的民营书店倒闭,倒闭趋势还在加剧。2010年,广州接连有三家知名书店倒闭,包括学而优暨南大学西门店、广州三联书店购书中心店和龙之媒广州店,似乎也从旁对“倒闭潮”作出了印证。“我们决定不再恋战,选择转身,放弃。”龙之媒在泪别广州时,留下了一封让人备感唏嘘的公开信。

  “沉重的租金压力和网络书店低价书的挤压,已让实体书店在夹缝中艰难求存。更可怕的是,在互联网时代,购书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一位经营图书批发十多年的人士告诉记者,很多实体书店已沦为网上书店的“展厅”,大多数人都是先在实体书店看书,再去网购。今年7月,曾是美国第二大传统图书零售商的连锁书店Borders关闭旗下的399家店面。显然,生存受到威胁的,不止国内的实体书店。

  而网络书店的日子风光得多。记者发现,在当当网、京东商城等热门网店上,图书类产品以低至两三折的价格在叫卖,仅在下半年,“暑期档”、“开学季”一波接一波的特价潮席卷而来。

  实体书店纷纷“变身”

  当网购成为一种无可逆转的消费方式,实体书店还有未来吗?面对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不少经营者仍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但前提离不开一个“变”字。“优衣库的理念和要让消费者买衣服像逛书摊买杂志一样,为什么我们不能反过来,让我们的顾客买书像买衣服一样?”联合书店负责人麦小姐表示,希望让逛书店像逛街一样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城中有着“小资圣地”之称的唐宁书店,书也只是业务之一,其余还有手工创意产品、画廊、音像产品和咖啡。连新华书店体系的广州购书中心也开始嬗变:引进了文化、创意、电子阅读器类等多种产品柜台;打造自己的网上书店。广州地区规模最大的民营文化学术连锁书店学而优的负责人陈定方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实体书店转型且多种业务并存“是必须的”。

  记者还了解到,业内传言将于今年9月份在太古汇内开业的品牌服饰店“例外”,将推出一个全新的概念店,其中融汇了咖啡、服装、文化商品、美学生活品、画廊等业务,同时也会引入书店。只是,“变身”之后的各种书店,你我还依然似曾相识吗?

  2个案

  迷惘的学而优

  喧嚣的北京路,在新大新百货旁边一条静谧的小巷子里,学而优北京路分店就伫立在这里。“学而优,可以仕,可以商,可以深入治学,可以自在优游”。这是学而优的宣传语,也是书店名字的由来。这是一个周四的下午两点多,几层的偌大书店内除了记者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客人。从读者的角度而言,这无疑是个享受安静阅读时光的好地方,但从经营的角度来看,却不免过于冷清。

  试水咖啡餐饮业务失败

  记者在学而优北京路分店看到,书店一楼的“另外咖啡”关着铁闸。“已经关了好几个月了,有些调整。”一位女店员说,但记者询问什么时候重新开业时,她表示还不知道。无独有偶,在学而优东风路分店,记者发现,该店内原来专门辟出一个角落经营“另外咖啡”的地方,已换成了几个期刊的书架。店员也表示,不知还会不会重新开。

  “学而优比较早实施将书籍和咖啡相结合的理念,可惜试了好几次,都不太成功。”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学而优店内的“另外咖啡”最早在2002年开业,当时一方面是想为书店增加一些特色,另外多少也希望补贴利润微薄的图书零售业务。开了几年之后,就停止了。直到2008年北京路分店开张,才再开业。但今年下半年,部分分店的咖啡业务又停止了。至于失败的原因,上述人士表示也许是因为“跨行业经营,缺乏经验”。

  批发加零售 资金链吃紧

  熟悉的人都知道,广州第一家学而优书店于1996年在中山大学西门开业,此前主要经营图书批发业务。然而这样一种零售加批发的模式,却并未为其带来太多的便利。

  “车仔”(化名)曾应聘过学而优的图书采购员,他告诉记者,在面试时,学而优的负责人陈定方曾表示,采购员除了负责进货采购,还要负责向一些从学而优进货的小零售书店“讨债”。

  他向记者解释,和其他行业相比,图书行业有着特殊的回款方式。上游出版社一般都是先以赊账的方式将图书给中盘商(批发),中盘商又以赊账的形式将图书给下游的零售书店。只有等零售店向中盘商回款之后,中盘商才能向出版社回款。对学而优来说,由于下游小零售商不断倒闭,部分货款“石沉大海”,容易造成资金链紧张。加上部分出版社迫于利润降低和回款压力,抛开中盘商直接联系下游,使得批发环节在进货时也面临压力。“现在可能还没什么问题,但长期这样下去,资金链的压力可想而知”。

  3对话

  学而优负责人陈定方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直言:最大压力来自网络书店无序价格竞争

  “我不认同这是行业内优胜劣汰”

  在羊城晚报记者多番努力之下,学而优书店负责人陈定方终于答应接受羊城晚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她认为,目前民营实体书店面临的最大压力,是网络书店的无序价格竞争。

  羊城晚报:您认为现在整个民营实体书店行业正面临着来自哪些方面的压力?

  陈定方:目前整个民营实体书店面临的生存压力主要来自网络书店的无序价格竞争。

  羊城晚报:网上书店似乎已是无可逆转的潮流,您认为实体书店是否还有生存的空间?

  陈定方:实体书店还是有一定的生存空间。

  羊城晚报:有人说国内图书实体零售店正在转型升级中,未来也许只能发展成多种业务并存的模式,因为图书的利润太微薄,必须通过其他业务来补贴。但也有人认为,这样的“求变”已失去了书店原本的意义,不像书店了。您对此怎么看?

  陈定方:实体书店转型且多种业务并存,这是必须的。至于说如此这般后“已经失去了书店原本的意义,不像书店了”,请不必对实体零售店有太多苛求。既然顾客都改变了购买行为,如何可以去苛责书店的改变?这就如同一个强奸犯,他不应该要求被强奸的人要有平常心。当你看到不少人对某软件赞叹其是“逛完书店再回家上网买书者的福音”、“很适合逛完书店回来上网买书”时,作为书店经营者也好,作为旁观者也好,该作何感想?如果这种情况下,还要书店为这样的“顾客”守节,那是不人道的,除非改变游戏规则!

  羊城晚报:近年来多个城市越来越多的实体书店倒闭或停业。有读者说,应该发起保护实体书店运动,也有不少书店和学者在呼吁政府对实体书店提供帮助。您认为这些方法可以“挽救”实体书店于困境吗?还是说,这本来就是行业内优胜劣汰的过程,不需要借助外力?

  陈定方:当然,也有一些真正爱护、喜欢实体书店的人还是不遗余力地支持着实体书店,我的身边就有这样的人。前几天跟梁文道谈到书店,他用这样的方式支持实体书店:他上网店查书,然后去地面书店买,地面书店若没有,就让他们订。从这样的例子看来,书店还有坚持的理由———但或许只是为这样的顾客而开了。

  其实只要愿意打开眼睛、打开心灵认真去想想,哪一家书店不同时也是图书馆?它们天天采购新书,对知识、思想、理念的传播比图书馆来得更快;它们都任由读者翻书看书,有些读者甚至在书店看一天的书后,一本不买走了,有几家书店拒绝过这样的读者?从这个意义上讲,书店其实是政府不用花钱投入却还有税收的图书馆。如果党和政府看得到这点,花点钱补贴它们又如何?或者把它们纳的税返还给它们以让它们能够生存得好一点又如何?

  我非常不认同这是行业内优胜劣汰的过程。现在几大网站几乎都是用风投的钱、上市圈来的钱,以严格说来是不正当的手法(比如某网站老板就公然喊出其图书销售部门要是三年内给他赢一分钱毛利他就开除他们。毛利是什么?理解为进销差可以吧?不能有一分钱毛利可以理解为低于进货价销售吧?而他们事实上也如此销售。这在西方一定会被起诉为不正当竞争和倾销。)以牺牲一个产业为代价来为他们赢得市场份额、来赢得眼球效应、赢得广告效果。或许单从商业模式来说无所谓对错,但从书店业的本质和文化的多元性来说未尝不可以理解为在无法、无序环境下的劣胜优汰。

  (责任编辑:马常艳)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