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一代船王卢作孚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2 23:27 来源: 中国企业报

  汪静赫

  20世纪初的中国,革命是关键词。在硝烟战火中,有一群中国人决意采用另一种方式,以实业建设和社会改革来实现救国之理想——卢作孚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卢作孚创立了现代中国规模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他在重庆北碚建立起一个有别于当时落后环境的“改革特区”,使之成为现代中国新型社会的一个雏形。

   身为航运巨子的卢作孚既是中国近代民族实业先驱,同样也是现代中国的建设者。

   “愿人人皆为园艺家,将世界造成花园一样。”这是卢作孚的名言。

  17岁加入同盟会

   1914年的夏天,重庆码头,一艘客轮准时启程。随着汽笛响起,轮船缓缓前行,许多远行的乘客们来到甲板上,看那江面的风景。21岁的卢作孚也在他们当中。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家乡,也是他第一次坐船航行于长江之上。

   江水滚滚向前,客轮驶向卢作孚此行目的地——上海。

   在那之前的一年时间里,卢作孚是川南江安县县立中学的一名教员。这位读完小学就辍学的年轻人,是凭借自学成为了教授别人的老师。

   当时同盟会在四川活动相当活跃,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深深吸引了卢作孚。1910年,17岁的卢作孚加入同盟会,成为四川保路运动的积极分子。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形势很快逆转。1913年,四川都督胡文澜大肆搜捕和杀害革命党人。卢作孚前往江安中学避祸栖身。此后的一年里,卢作孚第一次把“中国的前途”作为命题来思考。不同于之前的自学成才,卢作孚发现这门“学科”实在有太多难题。

   当时在四川,有许多革命党人去了上海。卢作孚也决定这么做,他要去寻求救国的办法。就这样,卢作孚登上了驶往上海的客轮。沿江东去,一路上大小轮船来来往往。卢作孚发现,几乎所有的轮船桅杆上都挂着外国旗帜。那时,内河航行权早被清政府出卖给帝国主义,外国轮船横冲直撞,俨然是长江的主人。21岁的卢作孚站在船舷边,望着飞舞的各色外国旗,心中无限激愤。一个理想就此萌发:把内河航行权从帝国主义手里收回来,把外国轮船从长江上赶出去。

   卢作孚在上海期间,结识了教育家黄炎培,受其影响,卢作孚认为“教育救国”是正途,因此决定回归教职。1915年秋天,他回到了四川。

   此后的几年里,卢作孚担任过教师和记者,在当教师与办报这两件事上,他渐渐觉得后者离自己追求的“教育救国”更近一些。

   1919年6月,卢作孚参加了当时影响最大的社团组织“少年中国学会”。该学会主张社会改革,倡导“要用教育和实业来创造理想的少年中国”。卢作孚感觉这些主张与自己的思想很契合。

  创办民生公司

   1921年,卢作孚接受了川军第二军第九师师长兼永宁道尹杨森的邀请,到泸州任永宁公署教育科长。上任后,卢作孚积极开展通俗教育的社会改革试验。在试验因军阀战事受挫后,卢作孚醒悟:靠军阀进行社会改革是不可行的,此时,他第一次有了兴办实业的设想。

   面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革命思想,卢作孚感到“民生主义”更为迫切,他决定创办一个叫民生的公司,这就是后来的“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32岁的卢作孚想起了11年前只身奔赴上海的自己,也想起了在长江上耀武扬威的各色外国国旗。他认为办实业必须先办交通,而航运正是不二之选。他几乎是毫不犹豫作此决定,因为早在11年前,他就有了这个理想。

   1925年夏,卢作孚怀揣从乡里招股集资而来的8000大洋和自筹旅费300元,顺长江而下,找到上海合兴造船厂,订造一艘70吨重的小火轮。

   一年之后的1926年7月,在卢作孚的亲自指挥下,“民生”号轮船航行于长江之上,开到了合川码头。

   这是一代船王的第一次航程。

   1925年的长江上游航运几乎完全由英商太古、怡和、日商日清等外国轮船公司控制。中国轮船虽有20多只,却分属于20几家轮船公司,处于破产倒闭的边缘。

   在这样一个艰难时世,办一个新的轮船公司,尤其是一个中国公司,是如此“不合时宜”——但卢作孚做到了。

   经过周密思考,卢作孚决定开辟嘉陵江上过去从未行驶过轮船的、从重庆到合川之间的短航。1926年夏,“民生”轮开始定期航行于重庆至合川之间,以客运为主,客货联运,旅客称便,营业兴旺。3个多月后,嘉陵江进入了冬季枯水期,无法航行。卢作孚提议改航重庆至涪陵线,半年不到,公司赢利2万余元。股东投资更加积极,到第二年冬,资本增加到10万元。卢作孚在重庆设立办事处,新购一艘浅水轮船“民用”号,使渝合线全年通航,又以3万元购进一艘 “民望”号航行渝涪线,民生公司自此初步奠定了基础。

  现代集团企业样板

   从“民生”轮开航第一天起,卢作孚就着手改革,他废除了航运业臭名昭著的买办制,实行经理负责制,同时彻底改进旅客服务,并取消了船工向旅客索取小费的恶习。民生公司由此声誉急升。很多旅客都愿意搭乘“这样一艘完全由中国人自己经营的轮船”。

   1931年民生公司总公司迁到重庆,从此有了长足发展,接连收购了多家华商轮船公司,并添购新轮,在川江航运上与外商轮船公司展开了激烈竞争。1932年,开始经营长江中下游航运业务。据统计,1934年进出川江的旅客将近一半搭乘的是民生公司的客轮,民生公司在竞争中取得了绝对优势。

   到1937年,民生公司已有轮船46艘,成为川江上最有实力的轮船公司,卢作孚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中国船王”。

   1938年秋,卢作孚临危受命,指挥了被誉为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的宜昌大撤退,率领民生公司船队为抗战作出卓越贡献,将大批滞留的人员和物资抢运到四川大后方,为抗战保存了民族工业仅存的命脉。

   抗战胜利后,卢作孚进一步发展海运。到1949年,民生公司已拥有江海船舶148艘,员工9000余人,公司投资90多个企事业单位,成为中国近现代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无论从业绩规模,还是企业科学管理,民生公司都是当时最成功的现代集团企业样板。

  社会改革

   1924年的成都少城公园是个美好的地方。这里是卢作孚推行社会改革理想的第一站。

   当时担任四川教育厅长的卢作孚将成都通俗教育馆设在公园里,视其为社会改革的第一个试验。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卢作孚改变了公园之前的脏乱不堪,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拥有现代文化娱乐设施的公共文化场所。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正逢乱世,民不聊生,但在少城公园却似一片祥和乐土。

   3年之后的1927年春天,卢作孚开始了第二项社会改革试验——建设北碚。卢作孚以此处的北碚地区为中心,进行社会改革的第二项试验,他的目的是推行一种“全新的乡村建设运动”。

   旧时北碚匪患严重,盛行赌博,世风极差。卢作孚把它改造成了当时最先进的花园式城镇。

   卢作孚一生最辉煌的业绩——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被他视为第三个社会改革试验,因为卢作孚将民生公司作为“以建立新的集团生活为中心的社会改革运动”。他曾说:“办实业,也等于是在办教育。”

   卢作孚主张改造精神世界的社会改革。他曾说:“微生物的力量才特别大,才使人无法抵抗。”积极、和平、建设性,是卢作孚进行社会改革的基调。卢作孚终其一生都在践行“微生物革命”理念,而民生公司就是他最好的试验室。

   当时,民生公司上下洋溢着一种新的思想、新的风尚和新的精神,被人们称为“民生精神”。

  公而忘私

   卢作孚以航运为基础,创办多项实业,创造了亿万财富,然而他个人的生活却可以用清贫二字形容。

   在卢作孚之子卢国纪的回忆中,父亲从来都是穿着粗布衣服。“在创办民生公司以前是如此,创办民生公司以后也是如此”。 (下转第十二版)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